第九章 外部世界是个准谬误
第一天
A、非此即彼和不偏不倚
开篇是一个故事,西比奥克教授有一次出席一个专题研讨会,会上听众向显要的发言者们提问,要求具体说明例如周围世界等符号学的基本观念凭什么不是改头换面的唯我主义的观念论。
很多发言者都说:本人当然不是唯我论者。轮到西比奥克,他耸耸肩说:我是唯我论者。
西比奥克耸耸肩,顺便提出——人人都从沟通方面思考语言,但是语言和沟通活动毫无关系。
这是目前看不懂的一句话。
听众当然也会问,为什么?回答很直接:就是因为毫无关系。
这位耿直的大师,写过一本书《意义的形式:建模系统理论与符号学分析》,嗯,书名反正看不太懂。
B、后现代性之蛋
在哲学上,现代性指开始于笛卡尔《沉思录》的一个时期,其发展主流认为心智的运行本身在意识方面产生了经验的直接对象。
观念论的基本原理:心智所知必为心智所造。
但是康德认为前人的失误在于把知识归结为主体性的——错误地把个别心智中的观念混同于直接经验的对象。
实际上是主体间性的。
他们未能理解,知识的结构在本质上是关系性的,这种关系超出并高于主体。
约翰·迪利认为人类经验的客观世界最多是一个自然和文化的混合物,然而其主要的形式更多地来自文化,而不是自然。
这一小节,多次提到康德。
虽然我们只能知道我们的表象让我们知道的东西,表象也完全是我们的心智制造出来的,可是它们并不是通过联想而成为对象的,而是先验的,不依赖多变的习惯和个人的经验。它们的认知内容不是主体性的,而是客观的,也就是说,是在只能由我们的表象奠定的关系的终点上给定的。
这一节是约翰·迪利对后现代性形成的探讨——的确有一个外在于人类心智的世界的证明一笔勾销了不能证明有一个知识无法延及的不可知领域的耻辱,而这个领域正是外部世界,我们肯定地知道它促成我们的表象活动,但本身不可知。
并没怎么读懂,心智观念的形成是三价的,通过关系触及对象,对象所在是外部世界吗?一般遇到这种情况,要嘛返回去读,要嘛硬着头皮继续往下,下面或许有答案。
C、鸡蛋孵出来了
西比奥克对于外部世界引用了雅各布·冯·乌埃克兹库尔的周围世界理论。
他从现代性内部做出的最后贡献是认识到存在着一条超越现代性的道路,即符号之道。
虽然也读过一些哲学方面的著作,但是对于哲学的发展与流变未曾关注。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提法,尤其是绘画方面,但意义如何甚至谈不上一知半解、
后现代性理应是什么?
它只能是一种世界观。它努力恢复外在于我们的、其本身的存在是可知的东西,但不放弃或者否定那种现代时期的认知,即我们所直接知晓的东西的大部分或全部都归结为我们自己的习俗和惯例,对象根据后者结构化,推理也根据后者做出。
符号学认为符号三价。乌云(符号)-下雨(对象)-淋雨的经验(诠释项),经验是符号的基础。
这一章标题如前,外部世界是一个准谬误。从西比奥克应对提问者开始,揭开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西比奥克的哲学观念变化,再次提及周围世界这一概念。在前面一章,约翰·迪利就提出了符号学是一切学科之母,这一章似乎正是在揭示符号学如何一步步迈向这一位置。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