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冰台】
![](https://img.haomeiwen.com/i4023216/40056cf1a7a2d87e.jpg)
不日前,电视里播放着抓捕泥鳅的视频,那个中年人一看就是从农村出来,对于抓捕泥鳅很有一套。而那位主持人,一看就知道从来没有乡村经历,泥鳅就在身边的水塘里,可就是抓不起来。还是那位大叔提醒,鱼是抓的,泥鳅要捧的。有了这一句话的提醒,年轻人才抓到几条。
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对于泥鳅不陌生。大河塘里很少见,反而是在那些小水塘,稻田里时不时会有它们的影子。当然,最多泥鳅出现的地方应该在排水渠里。
有时感到很奇怪,冬天排水渠都干涸了,没有一滴水,可到了春天排水渠启用后,水渠里就会有小鱼儿泥鳅出现,这鱼儿这泥鳅是哪儿来的?难道这鱼卵能在土里过冬?不可能啊……
后来才知道,这些鱼卵小泥鳅的苗苗应该来自于河流,春天水泵房一开,那在水泵房静水区里多的是鱼卵以及小鱼,于是乎随着排水渠流向田野。
水渠的水是不可能排干净,在那些低洼的地方就会有积水存在,这些地方也为泥鳅小鱼安了家。一旦有一阵下雨天,那给小鱼们有了更宽阔的活动空间了,真的成了水塘了。哪天一帮小屁孩上学经过,也不知道那个眼尖的孩子看到那水有波纹,或者说看到了鱼儿的影子。那就预示着这汪迷你小水塘的覆灭。
转眼到了周日(那时还没有双休日呢),村里同龄的三四个小孩,从家里那些脸盆,水舀子等,凡是能舀水的工具都带上,好像是去完成一项大工程。在排水渠里两头堆土做堰,然后开始往两头舀水。不一会儿就见底了,就可以看到在这一段水渠中有多少鱼获?
小鲤鱼,小鲫鱼肯定会有几条,个头不会很大,能有一两就已经很不错。最多的就是泥鳅,到最后水底中密密麻麻的就是泥鳅,用手捧着放进脸盆中。
最后开始“分账”,大孩子一般都会拿鱼,虽然小可以做汤,小屁孩只能钠泥鳅。当地人很少吃泥鳅,泥鳅的土腥味太重了,处理起来很麻烦,即使放了更多的葱蒜也无法消除那难闻的土腥味。所以,小屁孩拿着泥鳅回家,少不了挨父母的骂。做菜是不可能,那只能怪他们父母没本事,不会做泥鳅有关的菜肴。
泥鳅们最后的归宿就是喂鸭子,把泥鳅切成几段,呼唤鸭子们前来。其实不用你呼唤,家里养的鸭子可精了,远远的看到你端着水盆,就围了上来。有时根本不用你费劲,直接伸着脖子往里找寻吃的。有些实在太大的,没奈何需要你加工一下。不一会儿,你下午的忙活全部给了鸭子当晚餐。虽然人无福消受,但对于鸭子来说也是一顿美餐。
现在回老家,水渠早就看不到了,那些泵房也没了踪影。既然排水渠都不见,那些泥鳅也再也看不到了,而那些曾经雨后去水渠抓捕泥鳅的小屁孩呢?如今也是白发苍苍了吧,你们现在在哪儿呢?
2024.8.15
沪上北风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