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夫子说:“弟子们在内孝,在外悌,谨慎而真诚,广泛地亲爱大众,尤其亲近仁者。这些做了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献文典。”
注:《说文解字》“谨、慎”互解。据《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的说法,“文”本身指的是纺织品或写作品,而此处的“文”指的是文本、文献或文典。
解:前一句,阐释了人修养的路径及几处关键,其铺展也符合着“仁”之亲疏远近等差之爱的内涵——由内至外。而这“仁”——换个表述,就是“恕”——又是与“忠”相联系着的,前者存在于人际而后者存在于人事,人际、人事无所分由此而“忠恕”一体。“谨、慎”互解于《说文解字》,事实上可看做“忠”的两种表现;而“信”与“诚”互解于《说文解字》,鉴于曾子言解中所给出的理解,这实际上是“忠恕”的共同生发。“亲仁”是一种“学”,以“仁”为内容、目标的“学”,且是根本的“着乎心而布乎体”之学,不同于知识之学。后面所谈到的“学文”,则是一种知识之学了;以夫子看,知识之学应当在生活及生活中自然的心体之学后“有余力”而生发。并且,“学文”是为了了解先贤往圣如何论说圣道,以辅“忠恕”的发展,也并不是为了囤积“知识点”,争个什么功名;而如卜子夏那样,博学于文而传圣道于世,也堪为楷模。可以做个比方:知识之学如穿衣而心体之学如健体,设若前者先,再发展后者,其心便易驳乱而无所成;而单单有个前者,不免“金玉其外”之弊了;但后者之先且有所得,便是前者简单甚至粗俗,此人也不至于有碍观瞻。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18869/08e4f958b2035277.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