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国学与传统文化文艺调频
贾宝玉与苏轼(一)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贾宝玉与苏轼(一)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作者: 空心菜abc | 来源:发表于2018-01-16 19:27 被阅读459次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


    某次在一个读书聚会上,我们谈到各自读的书,一位朋友带来本苏轼的诗集,说一直在读他的诗词。我当时还是蛮受触动的,我也喜欢苏轼,但也止步于上学时期。

    后来忙忙碌碌,也不知道到底在做些什么,但总少了读诗词的兴致。可能更关键的是无法沉下心来,一直在躁动,心静不下来。我对诗词以及文学的认识上,一直停留在是剂大型的心灵鸡汤,美的抚慰。心情低落不想见人的时候,读书是最好的安慰。

    网上曾经流传这么一句话,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有过这样的困惑的人应该很多。

    因此很多人会问:读书有用吗?

    尤其是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大多数年轻人都有自己要承担的压力或要突破的口径。

    多少人在争先寻求方法论,成功的不二法门,喝着一碗又一碗大V们熬制的心灵硫酸,自以为又掌握了些“知识”,离成功又近了1毫米,这样带着心满意足地进入梦乡。

    这也可以解释咪蒙的付费音频课程《咪蒙教你月薪五万》上线后如此受追捧,且总裁王不烦透露三年后加薪不超过50%,可申请全额退款,忽悠了多少年轻人或职场小白前扑后拥地跪捧。

    知识付费之所以这么火,也是有太多人以为读书就是给答案,可以对生活答疑解惑,可到头来发觉读书无用,书中既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读再多马云语录也成不了马云。皆因所有的速成都是耍流氓,阅读目的性太强只会啪啪打自己的脸。

    也有人说,读书就应该读经典,经过时间检验过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可是现代人生活节奏这样快,有多少会捧着个大部头认真地研读呢,更何况经典离当代人的生活较远,对实际生活可以说是没有明确的指示作用,即不能帮你升职加薪,也不能够让你年入百万,更不能够帮你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性价比太低。

    况且现在大家 聊天都是聊车子房子,聊赚钱的机会。谈读书,谈经典,实在有些曲高和寡,与潮流相左。像本文开头的那位朋友,还能够看得进去,实在是少之又少。

    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生活与读书是对立的。甚至很多时候都觉得,读书是逃避生活后的一个避风港。

    也许我这样想,也是因为对生活不够勇敢,读书也读的太浅,大都流于浮光浅影,也算不得是生活的有心人。

    最近且随着个人体验与年龄的渐进,再翻阅读过的经典,又会产生新的感受,真的是很奇妙的化学反应。

    古人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看来也不是无稽之谈。《红楼梦》常读常新,我也逐渐能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会,生发出自己一些浅浅的感受。

    原来生活与读书并不是割裂的状态,是可以交互作用的,他们之间有隐秘的通道,看你有没有找到打通。

    关于过好这一生的问题,我分别从两位人物身上找到了一点点影子和线索,分别是贾宝玉与苏轼。

    “让我们大人记住这份美丽。”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在挖洞,一直挖一直挖,挖到最深最深处,然后与他人相连”。

    贾宝玉与苏轼身上也埋藏着巨大的宝藏,我们也要深挖,挖到最深处,也许能够找到他们精神的内核,人生的态度。

    《红楼梦》是一部闺阁昭传之书,也是一部带有曹雪芹自传性质的传世之书。曹雪芹把自己内心的投射倾注在贾宝玉这个人物身上,他心中的男一号是这样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宝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贾宝玉不合样式,于国于家无望。

    曹公化身笔下的贾宝玉,经历相差无几:

    也曾躺在祖父辈树荫下乘凉,是个享受者,继承者。在家族面临巨大灾难的时候有心无力,眼睁睁看它坍塌,毁灭,流亡,身为家族重要男性却力量薄弱,如果能够如书中贾兰般求取功名,说不定会有另一番模样。

    且面对至亲之人的遭遇,这种悔恨来得更加强烈。晚年他只得全家举债食粥度日,在创痛巨深中缅怀过往。

    曹公在开篇自悔的心情溢于言表: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尽管如此,熟悉红楼梦的读者也知道,曹公有多爱护、珍爱贾宝玉的痴傻狂。似贬还褒宝玉种种不合外人之处,挖掘他的天性美,亦欣赏他的反叛。

    贾宝玉与苏轼(一)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悔恨与欣赏这两种矛盾的态度贯穿全书,也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因为曹公和我们都没有办法选择任意一条完全没有遗憾的路,这是生活的常态。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们永远无法得知曹公对贾宝玉命运的最终安排,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上去的。

    所以贾宝玉形象定格在少年时期,而没有为官做宰,也不是妻妾成群。

    过了几百年后,在法国出现了贾宝玉的同类——小王子。

    小王子和贾宝玉更接近人的童年、少年状态:他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关心数字、手段与工具。金钱功名是大多数人渴望获取幸福 的工具,而贾宝玉和小王子直接关心幸福本身——就是当下。

    大人们是不会明白的: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

    小王子和贾宝玉身上保留了人身上最难能可贵的真与美,进入到社会体系必然会污染到他们的纯真,况且还有那么多要架构、绑架他们的东西。

    因此,他们必定要在成年之前离开,如果他们也变了,社会化了,就不再是我们心中的贾宝玉和心中的小王子了。

    “无论是房子、星星还是沙漠。它们都是因为某种看不见的东西而美丽。”

    让我们大人记住这份美丽。


    “时间是杀猪刀吗?”


    文艺是人为造的梦,因为它虽然来自生活,也有高出生活的那一部分。

    而我们所做的一切,种种努力,常常都是为了对抗时间。否则也没必要写诗、写文章,拍文艺片的必要了,创作者常常都是想让别人记住他们的的名字,在离去的时候,能够留下些许的东西。

    写小说也是筑梦。据说高明的作家是不会让他们的女主角进入到中年的。

    就比如精灵般的黄蓉,生儿育女后也要切换成大妈模式,为子女,为家庭,为事业有多少要操的心,柴米油盐酱醋茶,有哪一件是能够少得了的。

    对故人的儿子稍微严厉些,就被指责不够厚道,没完成责任。《射雕英雄传》中完美的少女不在了。多少读者心碎心碎。

    还比如那个纯洁得如同百合花的冷清秋,最好让她和金燕西的故事停留在结婚这一刻吧!

    读者不想看到那个带着丁香花愁的姑娘去经受婚姻冷热酸甜的考验。那样的话,她们势必也要学会婚姻中要掌握的各项技能,头脑太简单是傻,思虑过多是世故,总之可爱不再。

    贾宝玉与苏轼(一)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她们要么死去要么远走他乡。是《神雕侠侣》的小龙女,是电影《卧虎藏龙》的玉娇龙,是《笑傲江湖》的任盈盈,是《围城》里的唐晓芙,是《红楼梦》里的黛玉宝钗……

    作者不让倾注了一腔爱意的女主角结婚变老,她们是要离开的。也如同小王子和贾宝玉的少年化,总之不许不完美,不许打破读者的想象……

    但这样终究还是过于理想化。

    因为每个人都会变老,不许红颜见白发并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庸俗也没那么可怕。

    时间是把杀猪刀吗?

    向生活妥协很难吗?

    难道理想与现实之间只有黑白,没有联通的一条道吗?

    我们最终只能向生活投降吗?

    我的答案是NO。

    我喜欢更务实,更积极的态度。就如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岁月没有饶了我,我他妈也没有放过岁月。这该有多好啊!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在于岁月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喜欢的是苏轼。

    因为他完胜:没有败给利益,没有败给得失,没有败给政敌,没有败给岁月,也没有败给自己,更没有败给命运。

    苏东坡自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人格修养得无与伦比。

    如果人能够活到这种境界,那心胸该有多大的容量。

    在生活的此岸与理想的彼岸,他搭建一座桥,修炼一条路。仕途虽然越走越窄,但生命的质量与密度精纯,愈加激情澎湃。

    不说他政绩卓著,造福一方水土,且在琴棋书画各个领域成就斐然,生活也有滋有味,善于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欣赏生活中的美,亦被美所滋润。

    他写诗追究人生底蕴,乐观依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的一生也充满了不可知,我们自然想知道:究竟冥冥之中,有支配个人命运的力量吗?人定胜天,还是无力扭转?

    又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呢?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跋涉,就像是在黑暗中寻找出路,会得偿所愿吗?

    苏轼用鸿雁飞行、险路骑驴做喻:

    人生有不可知性,但也不意味着是盲目的;事物会消散的,痕迹也许会消逝,但并不意味着未曾发生,好坏都是历练。

    世事无常,在不确定中去追求确定,不经历一番磨难,又怎摘得果实呢?

    苏轼年老依旧保持着赤子之心,年少读书时许下的志愿依旧在眼前,在行动中,可惜路途病逝。

    我也仿佛看到了老年版的小王子,成熟后的贾宝玉,磨难归来,一次次地超越自我。他没有出家逃避,也没有庸俗老去,几次脱胎换骨之后又重生。

    苏轼对待人生、生活达观的态度,依旧震撼感动着千百年来的读书人,还可以汲取力量。

    他曾真实地度过这一生,无憾了。


    在这里,论文艺女青年的自我修养。

    罗曼蒂克消亡史

    2017年文集丨武侠影视

    芳华丨唯有时光治愈时光,生活慰藉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贾宝玉与苏轼(一)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de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