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在社会地位上比自己更上一阶层。所以竭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最好的教育环境、最好的素质教育。
豆瓣评分8.0分的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的就是一对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
服装店老板拉吉与太太米塔处于印度中产阶级,但文化素质上,远达不到上流人士该有的水平,于是他们为了不让女儿皮娅重蹈自己的覆辙,决定将她送进名校,未来实现阶层的跃迁。
为了女儿能够上名校,他们买学区房;为了重建女儿的成长环境,他们伪装成上层阶级,举办、参加各种高级派对,说英语;为了拿到名校申请名额,他们半夜在学校门口排队、请高级入学顾问。
但最后却因为他们是服装店老板,被学校怀疑家庭教育跟不上而被拒绝。
拉吉夫妇又经店员和入学培训顾问点醒,设法弄到所有的贫困材料获取以贫困生身份入学的名额。但由于有人举报暗箱操作,学校迫于舆论压力,派出专员核实贫困生的家庭情况。
为了不让事情败露以致招来入狱风险,拉吉夫妇举家搬进贫民区,在那里品尝了底层生活的艰辛:老鼠乱窜的房间、夸张的公车、跟无数居民排队抢生活用水......
他们在上流阶层有无法融入的窘,在贫民地区有无法融入的苦。这样的巨大反差为观众奉献了足够笑料的同时,更是深刻反映了印度阶级间的巨大贫富差距。其实,该片令人深思的已经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而是阶级固化的现象了。
02
拉吉夫妇属于中产阶级,但他们并没有因为有了足够的财力支撑他们的中产地位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他们衣食无忧,却没有比穷人拥有更多的安全感。
电影也正从中产层级的视角,刺破了印度社会面临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阶级固化的问题。
富人阶层因为占有固化的渠道条件,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含有金钥匙,无论在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中都是人群中佼佼者,他们的起点,往往是大多数人努力的天花板;而穷人的孩子则因为条件限制,无论是应试还是素质都处于绝对劣势。

正如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状元简洁的一段话,不仅揭示了当下教育现状的真相,还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无奈。
影片中,在拉吉夫妇的女儿皮娅获得名校入学名额后,观众并没有因为主角付出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而得到认知闭合满足。而是在电影最震撼的一个片段:贫民区的希亚姆在儿子未获得入选名额时安慰儿子说:“学校不录取你,不是你不幸运,是学校的不幸。”中打开了一个更大的无法治愈的缺口。
“学校不录取你,不是你不幸运,是学校的不幸。”这句鸡汤式的自我安慰非但没有让人感到激励,反而使观众泪崩不止,就像希亚姆在他妻儿和拉吉一家面前情绪失控哭得像个孩子一样,真相就像希亚姆所说:“穷人就是这样,没资格大喜大悲。”
这个片段使观众的情绪积蓄到高潮,让观众产生共鸣,仿佛认识到“贫穷就是一种罪过”。从而从影片中深刻认识到:
在教育层面,孩子的竞争,拼的其实是父母的社会地位。教育,越来越像是一场战争。
03
然而,即便希亚姆喝不起瓶装矿泉水,但他却有着剧中上流人士都未有的善心,他对待每一个人友善,把拉吉当成兄弟,为了帮助拉吉筹集学费,甚至冒着被撞死的生命危险去碰瓷。当他把钱交给拉吉的时候,观众再一次泪崩:原来善良可以达到无私的境界。
影片的后续,皮娅在顺利进入名校后,拉吉夫妇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资助了贫民区一所公立学校,让那里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材料。影片安排巧妙的是,仅是改变公立学校的环境、为公立学校的孩子提供教育材料这一项,便让贫民的孩子得到了素质上的快速提升,这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教育公平”对建立美好社会的重要性。
最后引导出影片想传达精神的转折是,希亚姆知道了自己孩子入名校的名额被好友拉吉夺走的真相,拉吉在这时良知醒悟,决定在开学典礼上揭露学校的各种潜规则,完成自我救赎。
在这里,观众的情感再一次被引燃,注意力焦点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与阶层固化这两点敏感问题上,转移到影片所要传达的:人最高尚的底层精神内核——道德精神。虽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拉吉的演讲无动于衷,只有几个感性的家长被打动,完全没有撼动阶层固化下的冷酷无情。
也虽然为了达到极致效果,让观众更好地感知到矛盾冲突,影片将名校校长与上层人士设定得自私利己,把底层阶级人民和公立学校校长设置得热情友爱这点上有所偏颇。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懂得在追求素质教育的同时,还应保持人性里的善良与正义。
捍卫公平与自由,才是全人类最大的道德精神与义务,这也同时是一个人最高级的素质。
04
这部英文名《Hindi Medium》,直译为“印度中产”的印度影片之所以得到高分,不仅仅在于它映射出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阶层固化的无奈事实,还在于它给出了一个更宽广的视角。

影片中的皮娅是一个被人忽略的角色,甚至会被人认为她是一个因为缺失高等素质教育情况下没有塑造出个性的失败产物。
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拉吉夫妇将家庭环境从旧市区换到富豪区还是去到了贫民区,皮娅都能够很快适应。在多次的环境更替中,皮娅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身边的孩子足够友爱,她有自己生产快乐的能力。这些都是很多大人没有的。
正如拉吉在开学典礼上演讲说的那样:“你们使尽办法让他们在这里上学不是在帮他们,事实上,是他们在帮你们。在没有小饰物、电视机等小玩意的情况下保持开心,这些不是我女儿在这个学校学到的。‘少即是多,分享就是关爱’,孩子们被要求记住所有这些,但巴拉特纳加尔教会我们如何保持真我,这些是我女儿跟这个孩子学到的。”
所以,在一些事情上,孩子有可能会是我们的老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定“孩子才是父母最好的老师”。
素质教育固然重要,但一个人最底层的精神品质才是使人积极向上的根本驱动力。一个具有爱的能力,具有生产快乐和学习能力的人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与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中不断走下去......
一个正确的教育制度,不只是教会人如何进步,还要教会人感知世界。一个有实力的国家,也不是只有“师夷长技”,还要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就像拉吉所说:“英语...英语...只说英语,因为英语就是印度......印度就是英语。如果一个法国人或者德国人英语说错了,我们不会认为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一个印度人说错了,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废物,一无是处的、无可救药的废物......”
这样的一个价值观会让人感到悲哀。因为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人,他无法成为他自己,就无法为别人创造价值。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国家,等待它的只有毁灭。
05
其实对于无法改变的社会矛盾,我们不必太过于悲观。因为“教育”只是其中一条被认可的跃迁通道而已,还有更多我们未曾发掘的一样重要的通道。
就像在知识更新变化加剧的这个时代,传统的所谓的“正规体系教育”也已经不够用了。例如“产品经理”是近几年大热的职位,可人们发现学校里竟然没有教过,即便有些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也没有这个方面的专家去授课。
所以,教育框架的不合理只是社会问题中的其中一个。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能够顺应时代变化的底层能力,在此情况下,教育资源分配能公平一些,才更有益处。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7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