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冬日

作者: 慕龙tequila | 来源:发表于2017-12-26 19:58 被阅读610次

    永远不要带着情绪去生活。

    消极、否定和怀疑,是人生的大敌。

    下班路上,一个推车卖糖葫芦的男生停在楼下华夏良子店门外喊,打工的女生从屋里开门;站在冬夜朔风里的身影,和店内温暖的光晕形成鲜明对比。

    男生提高了嗓音,生怕风声和熙熙攘攘的街道喧嚣,盖过自己的话:“特意给你拿的糖葫芦啦,你吃饭没呢?”

    女生笑盈盈的答,“我都吃完晚饭太饱啦!”

    男生又说,“特意拿来的。”

    两个人满是欢喜,推车上面还插着几根冰糖葫芦。

    清末的北大未名湖畔

    壹:信仰坐标的原点

    北京,承载着太多历史文化的古都,无数名人在这里留下足迹。

    1922年夏,沈从文初到北京,一心想去大学读书。

    大姐沈岳鑫和姐夫田真一虽没给予物质资助,但送给他一句很受用的话“既为信仰而来,就要坚守信仰,因为除此外你一无所有”。正是这句话支撑着他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日子,正是这份执著打动京城。

    酉西会馆位于前门外杨梅竹斜街61号,会馆多是由旅居他乡的同籍人自发捐资修建,成为当时给养和交流的纽带,酉西会馆管事的是沈从文的远房表哥,他得以搬进会馆白住。

    仅有高小文化的沈从文,未能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只好放弃愿望,开始自学。

    每日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便是佳肴,走出会馆,直奔宣武京师图书馆,两点一线。入冬,气温骤降,他仍薄薄单衣苦寒读……《笔记大观》《小说大观》《玉梨魂》,还有《史记》等相随左右。

    那时他也尝试写点小稿,本想换取三五元稿费,奈何挣钱不得,却招挤兑。每次去报社,门房都要索取一两毛钱小费,也许因为他太寒酸吧。那些日月,沈从文是一个不被北京接受的“乡下人”。

    1923年冬,穷困潦倒的沈从文,在濒临绝境时尝试着给作家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当时的郁达夫也正在苦闷之中。

    沈从文回忆第一次与郁达夫见面已是70多岁,他眼睛湿润,又笑得天真、激动。他说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后来他(郁达夫)拿出五块钱,同我出去吃了饭,找回的钱都送给我了。那时候的五块钱啊!”当时郁达夫在北大名义好听,有三百块钱的月薪,可是教育部欠薪,每月只拿一成。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趴在桌上哭起来。这件事沈从文记了一辈子。


    贰:毛泽东的京华时光

    毛泽东比沈从文年长9岁,他们都是12月出生的。

    回顾1919年,毛泽东25岁初到北京;这年之前他心态几乎是“粪土当年万户侯”。

    他由未来的岳父杨昌济介绍给李大钊,李大钊让他担任图书馆的助理员,毛泽东后来记录回忆道: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

    为谋生,毛泽东经推荐的大学兼职工作,月薪8元,后来他自己说,“这个工资当时并不低”,那和当时他的工资水平相比,北京房价如何?

    就在他待在北京的那一年,鲁迅和他弟弟周作人买下西直门附近的一套房,仅仅是鲁迅一年的工资;同一时间郁达夫在阜成门买了一套房,似乎还可以承受。后来有人据此推测民国房价不高,然而价格高不高,是相对而言的;不管是郁达夫还是鲁迅,都是民国时期著名人物,如果当年有作家富豪榜,这两位一定名列前茅。

    教育部任职的鲁迅,月薪基础工资300元,北大任职的郁达夫,几乎差不多;这数字是毛泽东月薪的37倍;鲁迅买那套房子价格为3500元,郁达夫买的房子价格2200元,基本就是毛泽东选择不吃不喝不消费几十年工资积累的数字。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就称他毛同学。

    毛同学家庭是当地富农,家里有不少土地,还养长工;经过毛同学父亲一辈子苦心经营,各种精打细算,据毛同学自己统计,最后家庭总资产大概两三千元的样子;用尽一个富农家庭洪荒之力,也就够买北京一套房。

    这样算起来就会发现,毛同学当年面临的困境,和现在我们许多漂在北京的年轻人一样。

    事实上,那时毛同学不仅买不起北京的房子,连付房租都非常困难;和现在许多年轻北漂一样,毛同学到了北京后,也只能和朋友租住在极其便宜的大杂院里。条件这么差,还住在这儿,原因只有一个:便宜。很多和他一起来北京的同学,为了省钱不得不住到了河北的保定等地方去。就像现在很多人住在燕郊、固安一样;但和现在很多人不一样的是,毛同学那时候几乎没有时间去关注北京的房价,研究自己到底要多久才能在北京买下一套房,或者跟着大V一起骂北京房价太贵,明天就回老家。

    他很忙。


    叁:提高人生效率

    在北京待过短短一年时间里,毛同学到处认识和结交社会名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组织到企业调研学习,甚至还和朋友们冬天一起跑天津看海;忽然觉得,现在处于金融资本圈其实也是这样的,投资投行或者财务顾问,基本工作内容也是各种social network,认识大V。

    刚开始这些社会名流并不愿意和毛同学来往,毕竟毛同学当年要文凭没文凭,要家世没家世,要名气没名气,很多牛逼人物都不拿正眼瞧他。

    民国大V胡适,甚至课堂上拒绝回答毛同学的提问。(下午给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博士导师发email,是不是会回复关于CVC的研究方向不得而知。)

    即便如此,毛同学仍然无怨无悔地去参加这些名人的各种见面会、演讲,主动去做各种会场服务。在历史记录中读到这些“细节”,不自觉想起,俞敏洪当年想要认识徐小平时的情景。

    那时候俞敏洪就是一穷学生,和徐小平身份悬殊。为了接近徐小平的圈子,每次徐小平搞周末沙龙,俞敏洪都默默地跑去端茶倒水;谁也不会拒绝一个甘于跑腿的小弟,于是俞敏洪得以在旁边听到他们很多真知灼见。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不要脸”的方式,俞敏洪在徐小平和他的朋友圈里刷出了存在感;徐小平最终成为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为新东方建立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不久前2017年36氪的WISE投资人峰会上,徐小平和经纬的张颖开场的投资人聊天show,我在观众席上默默听着20多分钟没有什么更多实质内容的相互调侃。张颖说,徐小平在候场准备的时候,会有安排专人为他梳头和整理西装。

    毛同学也通过他这种求学好问的方式,赢得诸如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的关注;比如胡适,拒绝毛同学提问的一年后,就专门写文章介绍毛同学主编的刊物,对毛同学赞赏有加。

    优秀的人生,总会有很多相似的细节。


    肆:人生经历与意义

    毛同学其实在北京待的时间并不长。

    1919年春天,因为母亲病重,毛同学选择离开北京回到老家,然后在第二年又短暂地到过北京。此后,再没来过北京。

    就这一年的北漂日子,对毛同学而言,到底有多大的意义?曾经一段话这样评价:应该说,正是在北京的短暂岁月,真正改变了毛泽东的人生志向。

    这句话,一点也没夸张。

    来北京前的毛同学没有名气、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房子,而且没有女朋友。

    甚至,最夸张的是,作为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没到北京之前的毛同学居然没有听说过马克思;他后来自己感叹说:到了北京,在马克思诞生整整100 周年之后,他方才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这个人、十月革命这回事。

    如果没有来北京, 没有近距离地与李大钊、 陈独秀相处,他很可能就不会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就在北京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认识了很多大牛,开阔了眼界,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甚至还搞定了女朋友。他在一年内做的事情,很多人留在北京十年也未必能做到。

    离开北京时,他虽然还是一副穷困样,连仅有的一双鞋都被人偷走,转道上海不得不靠给人洗袜子度日。

    但当他回到家乡,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处在闹市中却默默无闻、不知何去何从的青年了。

    他带回了他在北京所有经历、学习、思考以及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革命。

    天下是我们的天下,国家是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1919年7月。

    他创办《湘江评论》,他写下了很多文章,积极地参加各类政治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在这之后,他还到过上海,到过广州,到过武汉,到过井冈山,到过瑞金,到过遵义,到过延安,到过西柏坡。

    当三十年后他再一次回到北京时,他已经完成了一项这世上最伟大的事业:创建了一个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伍:乐观、自信、主动,而不带情绪去生活

    小时候我们学到一些主旋律文章的时候,总会提炼出一个高大上的东西,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那时的我们或者完全不能理解,或者轻蔑发笑,或者压根不相信。

    但只有有一天,经历人情冷暖,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失败到怀疑人生的时候才会明白,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带着情绪生活的人心理有多强大。

    当年毛同学在北京日子不好过,却从未放弃过对未来的期望,也从未忽视过身边触手可及的美好。

    他写道:

    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

    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洁白的梅花盛开。

    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我的惊叹和赞美。

    从毛同学的故事里,我还读到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浅显的道理,那就是:

    永远不要带着情绪去生活。

    消极、否定和怀疑,是人生的大敌。

    不一定要最终留在北京,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要让它过的有意义、有价值。

    不一定一生从事一份职业,一种工作,但是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一分秒,都要让它有意义、有价值,让自己有成长,真正的用心去感悟。


    陆:和优秀的人并肩而行

    郁达夫当时只与沈从文见过一面,他看到了沈从文生活艰窘,可对沈从文在湘西军中见过无数死亡和惊心动魄的场景,并因此磨练出能忍受大苦,能耐得无限艰辛的“韧”的精神,并不了解。

    恰恰这些际遇,使沈从文有别于其他的一般青年。所以,沈从文竟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走了出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1925年,沈从文因投稿,经郁达夫介绍,与徐志摩相识,进而得到徐志摩赏识和大力推举,为沈从文走上文学坦途奠定了重要基础。

    沈从文也是从没有忘怀的。1936年,当出版一本《从文小说习作选》时,他在“代序”中有这样一段充满感激之情的话:

    “这样一本厚厚的书能够和你们见面,需要出版者的勇气,同时还有几个人,特别值得记忆,我也想向你们提提:徐志摩先生,胡适之先生,林宰平先生,郁达夫先生……这十年来没有他们对我的种种帮助和鼓励,这本集子里的作品不会产生,不会存在。”

    “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也得不到它”,萨尔瓦多·达利如是说,西班牙画家,以超现实主义作品闻名于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都的冬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ws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