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在长达十余年的齐楚争霸中,楚国虽无霸主之名,却日益强大,势力渐渐深入到淮泗地区,令中原诸国感到十分忧虑。
有些临近国家,无力反抗,只能在楚国庇护下苟延残喘,投靠这个原先被视为荆蛮的蛮夷之邦。
难道就没有国家,能够力挽狂澜,挽回姬姓的颜面,甘心将霸主之位让与楚人吗?
1.
公元前633年,楚国军力已经强大到可以直接攻打齐国,并且攻取了齐国谷城。这一年,楚国还发动了另外两场战争,在灭亡夔国之后,兵锋直指宋国。
宋国万分焦急,环顾四周,唯有晋国还有些实力,只好向晋国求救。
当时晋国的国君是流亡19年,终于登上君位的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登位之时,已经六十一岁,这之前晋国经过骊姬之乱,实力大减,继位的两任君主处置失当,大失人心,尤其在对秦关系上,更是昏招迭出,以至于国君都被人俘虏了去(晋文公:你之砒霜,我的honey)。
这一年晋文公继位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算短,除了平定了一下周王子带之乱,替王室料理了一下家事,倒也不觉得晋国如何强盛。
而楚国呢?
在长达十余年的与齐争霸过程中,虽然表面上处处退让,实则从无败绩。
宋国找到晋国,实在是有些病急乱投医的意思。
不过晋文公年纪虽老,壮心不已,君臣戮力,正准备效法齐桓公,称霸诸侯。
但他们也清楚,仅仅是平定周王子带之乱,得到王室认可,还远远不够。
若要图霸,得到中原诸侯的支持,唯一的方式,就是遏制楚国的北进!
晋文公采取的策略,与楚国当年如出一辙,并不直接救援宋国,而是发兵灭掉楚的属国曹国、卫国。
楚国领军大将子玉(子文的弟弟,子文年老,推荐他代替自己做令尹)大怒,准备与晋国开战。
但楚成王不同意,他对子玉说:“晋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国,险戹尽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开,不可当。”
重耳周游列国,见了不少国君,但慧眼如炬,一口认定重耳是英雄的,唯有楚成王一人。
但是,接下来成王的举动,就令人觉得十分蹊跷了。
子玉坚持要与晋开战,史书记载:楚王怒,少与之兵。
既然忌惮晋国,要么就不准战,既然要战,又少与之兵,楚成王这个决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2.
关于楚成王的这个决策,后世大致有两种猜测:
其一,楚国若敖氏权势过大,逼得楚成王做了决定。
其二,楚成王欲借重耳之手,杀死子玉,遏制若敖氏权力。
这些猜测有没有道理呢?
有的,楚国原来的令尹子文(若敖氏),助楚成王夺位,争霸天下,功劳无人可比。
但他在年老即将退休时,推荐自己的弟弟子玉继承自己的令尹之位。
这就像晋国的六卿制度,有点世袭的意思了。
而之后的历史证明,晋国因为六卿制度,分裂为三个国家,楚国的国君的确也与若敖氏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任何一个政治敏锐的国君,都不会允许这种状况发生。
楚成王为了削弱若敖氏实力,采用非常手段,是合情合理的。
无论如何,楚国君相间,产生了重大分歧。
而就在子玉不顾君王反对,带着欲证明自己的一腔郁愤(子玉曾说:不是我一定要建功立业,我是要塞住说坏话的人的嘴),率领十数年从无败绩的悍卒北上时。
晋国君臣却冷静分析,周密筹划,一步步把子玉引到了最适合决战的地点。
3.
这场大战,还牵涉了两个国家,齐和秦。
如果说,齐、秦、晋,都是一流大国,那么楚国就是超一流强国。
齐和秦的态度,这个时候就显得很重要的。
哪怕齐秦按兵不动,留晋单独与楚决战,晋文公都忧虑重重。
如果齐秦见机而动,在我们失败时,落井下石怎么办呢?
晋国军名将先轸献上一个计策,促成了齐秦晋联盟。
一方面,答应以曹,卫土地做补偿,令宋国以土地贿赂齐和秦,请求齐、秦出面,为宋求情。
另一方面,扣留曹君,将曹卫土地划分给宋,极力激怒楚国,拒绝齐,秦调停。
齐秦两个大佬被驳了面子,很生气,于是与晋联合。
子玉其实也不是无能之辈。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夏,子玉派人与晋交涉:如果晋国答应让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
这是一个一石二鸟之计。
如果晋文公答应了这个请求,曹卫宋会对楚感恩戴德,晋国一场白辛苦。
而如果晋文公不答应的话,曹卫宋都会怨恨晋国。
幸而先轸识破了子玉的攻心之计说:“他一句话使三国受惠,而我们一句话使三国受害,倒变成我们的不是了。”
晋国君臣流离失所十九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玩心计,您还嫩了点。
先轸又将计就计,私下许诺曹、卫复国,令其作书回绝楚国,同时扣留楚国使者,就是不放。
这一次,子玉恼羞成怒了。阴谋老子不玩了,战场上讲道理吧!
4.
四月,晋文公以当年承诺为由,退避三舍,诱敌深入。与宋成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国小子慭率军驻扎于城濮,开始了扭转乾坤的城濮之战。
四月己巳,两军在莘北列阵而待,子玉领六百亲卫,坐镇中军,不可一世的说:“今天必要消灭晋国!”
两军甫一开战,金戈交鸣,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联军。
陈蔡本就羸弱,马匹又见猛兽扑来,立时溃败,晋军士气大振。
子玉,子上怒火中烧,率军对晋中军和上军发起猛攻。
晋左右两翼假装溃败,引得楚左军长驱直入,就在快要追击上时,晋中军拦腰横击,下军也从尘烟中冲出来,三军合击,消灭了楚左军。
子玉见左右两军皆败,只好引着中军,大败而归。
楚军不败的神话,终于破灭。
子玉率残部回楚国,行近方城时,成王的使者来说:大夫要是进方城去,怎么向申县和息县的父老交待呢?子玉无以自白,羞愤自尽。
闻听此事,晋文公的态度耐人寻味,他大喜道:“今后没有人危害我了!楚国的蒍吕臣当令尹,只知道保全自己,不会为老百姓着想。”
楚国北进争霸之路,至此夭折。从前逼于威势而附楚者,鲁、曹、卫、陈、郑等国皆脱离楚国复回至中原集团,听从晋国领导。
多说两句:
楚国虽然在城濮之战栽了大跟头,但平心而论,实力是没有多大减损的。
中原诸国实际上也奈何不了楚国。
楚国仍是名副其实的霸国之一。
事实上,直到秦汉之际,楚都还有强劲的影响力,所以有了那一句: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最后,说说楚成王,这个齐桓,晋文,乃至中原文明的最大对手,下场只能用两个字形容:
悲惨。
这个灭亡十二个国家,拓地千里的一代雄主,被自己儿子率军包围,被迫自杀。
临死前,希望吃一顿熊掌再死,儿子都不答应。
千秋大业,不过镜花水月。大不大V,似乎也没有什么关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