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早上去青龙湖公园跑步,在东区游客中心存包上洗手间的时候,几个保洁阿姨正怒气冲冲地谈论刚刚跟她们借电动自行车另一位男同事。
原来借车的男同事——一位大叔,再另外一个游客中心上班,今天出门晚了点儿,还有不到十分钟就到上班时间了,他要是走路过去肯定迟到。
时间紧急仓促,他就来借车了。但是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很不友好,很凶,感觉是别人欠他一样。虽然他说话态度不好,好心的同事——这几位保洁阿姨还是把车借给他了。
但是阿姨们借了车之后,还是对他说话的语气态度不满意,似乎觉得不该借给他。
这位大叔确实应该学习一下,跟人要如何好好沟通,换换自己的表达方式,让人觉得舒适。
很多时候我们讲话说话,本来是想表达善意的,可因为表达方式不对,就会让听话的人觉着难受不舒服。为了能跟人好好地说话,好好 地交流,我们还是要学习一点儿表达的小技巧--这就是语义效应。
举个例子:
有个人去问神父:神父,请问我祷告的时候可以抽烟吗?
神父痛斥他:当然不可以,祷告的时候必须虔诚,怎么可以吸烟呢。
这个时候,这个人想了想又问神父:那吸烟的时候,可以祷告吗?
神父说:那当然可以,孩子,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祷告。
从字面上来看,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提问,有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为什么?
祷告是件好事,吸烟是坏事。在祷告的时候吸烟,不够虔诚,就是在做坏的事,这样是不行的!吸烟是祷告呢?吸烟虽然是坏事,便心里还想着要做祷告这样的好事?这样做当然是可行的呀。
“在祷告时吸烟”的语义有“失去”,失去了对祷告的虔诚。
“在吸烟时祷告”的语义有“得到”,只要虔诚,一切的罪是可以恕的。
受这样的心理影响,神父只是接受了“得到”,不接受“失去”,这个基督徒,利用了“语义效应”,左右了神父。适时地改变一下表达的方式,就能收获到不一样的效果。
清朝名臣曾国藩曾率领湘军攻打太平军,打一仗败一仗,最后不得不向朝廷就申请救援。最初他在上疏中用了“屡战屡败”来表示自己的过失,他的部下看了之后觉得不妥,就建议改为“屡败屡战”,皇帝看到奏疏之后,没有责怪他,反而欣赏他这种充满斗志的精神。
同样我们在同另一个人交谈的时候,别人的观点我们不赞同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不”说出口,不能直接去否定对方的观点,可以这样来接话:”是的,你说得很对。而且......“使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首先肯定对方的观点,在”而且“之后用来表达你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会让对方觉得舒服,比较会乐于接受你的观点。
在人际交往中,不管是与家人、同事、朋友要获得他们的认同,就得让对方感到舒适、不被冒犯,就可以在发言之前先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在脑海中先过一遍,想想对方会不会因为你的表达而不开心。如果会,就重新组织一下语言,更改一下表达的句式、措辞再说出来也许就更好了。
think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