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志短

作者: 冬藏青 | 来源:发表于2019-03-09 18:22 被阅读14次
    人穷,志短

    人道是“有志不在年高。”还有一句叫“人穷则志短。”

    我的经历告诉我:人的确是这样的。

    “穷则思变”不是谁都可以做到。

    关于中国留守儿童的数据,每年都在更新。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一代接一代。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要做出改变?

    想过。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地务工,实际上是为了一家的生计。其中就包括子女的教育经费。

    我时常和中年人聊天,我爸妈曾经也包含其中。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他们在拼命干活,一年四季。他们不敢生病,他们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只因为有人需要他们。“改变”一词意味着重来,但是他们一旦做出决定将意味着一家人的生活将要面临一段时间的空档期。

    所以“顶梁柱”们会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显然在这些父母眼里更加需要,也更加迫切。而教育的投入也仅仅限于学费、生活费和学习方面的一些开销。青春时期的爱美和攀比显得奢侈而又可笑。

    叛逆期的少年容易头脑发热,做出冲动的事情。物质的匮乏会让他们做出决定。比如说退学。退学率与日俱增的原因虽然和中国式的教育有关,但不乏有很大的家庭因素包含其中。

    留守儿童缺乏的安全感,是需要用一部分他们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填充的。还有一部分感情的缺失,使得他们认为眼前的“既得利益”弥足珍贵。

    20世纪末期,工厂里出现一大批未成年的童工或是刚过法定年龄就远赴他乡的年轻男女。回家过年时穿着时尚,出手不凡。同龄人还在读书的,羡慕不已。

    究其原因,是因为看到了表面的风光无限好,实则不懂得风平浪静下的暗流涌动。付出的代价他们看不到。

    还有就是家庭条件不允许继续读书,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本就吃力,读书还要持续性花钱,对于家庭来说是种负担。

    自愿和被迫不能混为一谈。

    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刚开始时会往家里寄一部分钱,后来渐渐的也就没了下文。打工的收入本就微薄,还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开支。年轻人慢慢的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和生活方式,收支结构越来越不平衡。

    还有就是如今的提前消费,透支消费,使得大部分年轻人不仅没有积蓄,反而有大量外债。

    大部分人不敢动。一动则伤筋动骨,外债如同滚雪球般,越积越大。

    人变得越来越穷,压力越来越大,而志向,就是守住能够勉强度日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

    穷则思变也就遥不可及了。

    而是成了“人穷,志短。”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穷,志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re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