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今年“3·15”晚会推迟到了前几天才举行。其中曝光了一个省的海参养殖和加工的黑幕。
某地海参养殖户用大量敌敌畏消杀海参天敌螃蟹等,在央视暗访时还“侃侃而谈”;另外一个地方海参加工用糖稀之类的增加质量。这些在当地都不能算秘密。
我们知道糖稀不能加工拉缸盐(海参的一种加工方法),原来拉缸盐与干海参的价格相差十倍,近些年差距小于五倍,虽然我们也知道拉缸盐还是一些不太好的海参加工的。
但总比明睁眼漏的吃亏强吧,干海参动辄三两千,甚至有上万的。我不了解具体的加工技术,据谣传一般一斤海参至少可以加二两(我说了据“谣传”,所以我不负法律责任。)
这就像那个犹太人的故事一样——平台很重要!几块钱一斤的白糖,附着在海参上面,它的价格就是它单打独斗价格的几十倍上百倍,甚至上千倍!
因为干海参要发泡,发泡工程中,糖稀释掉了,消费者感觉不大到,除非你先舔一下——也是据谣传,一些采购商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检测糖稀的分量的。
说不准你发泡的海参就是被舔的那一个——有点小恶心!采购商这样做的目的当然不是恶心你,而是为了讨价还价。
就此我想谈两个问题,一是市场监管问题,二是此事对某省海参养殖业的打击。
用糖稀加工海产品在当地不是一个秘密,如果将板子完全打向市场监管部门也有一些不公道。因为海参加工大部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监管无法做到全覆盖,即使监管部门“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也仅仅是疲于奔命罢了。
另外,处罚难度大,海参加工以零散的家庭为主,处罚单是一纸空文就不难理解了!但一旦曝光,对于整个地区的海参业的打击却是毁灭性的,“下架”“销毁”是直接损失。
甚至会造成海参加工业长时间低迷,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来因为疫情的影响,属于高端消费的海参就收到不小的冲击,如此一来,就是被按在地上摩擦的那种蹂躏了!
食品无小事,毕竟“人命关天”,用敌敌畏的危害毋庸赘述,用糖稀危害也是很大的,无论发泡时怎样稀释,总会有残留,而消费者患有糖尿病的话,轻则加重病情,重则会要命的!
消费者会对海参避而远之,其结果就不言而喻了!当然这是自作自受,作茧自缚!
由此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社会公德教育的必要性,正能量社会价值观重构的必然性。在食品加工行业,采用危害身体健康的方法屡见不鲜。
加强市场监管是必要的,但社会公德教育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社会公德意识的坍塌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是社会大环境使然。
同样,重构也需要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但眼下是不具备条件的,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如我前面所讲的,某个发达省份的省会车站附近抢劫成风一样。
经济的发展或是发达并不意味着社会公德架构的好转,不发达地区也并不意味着人家的道德水准低下。
经过此次曝光,可能会在短时间里面造成一些养殖户加工户悬崖勒马,但一段时间以后依然如故。
当然,当地政府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扑灭“舆情”的工作中去——也不用专门投入,不长的时间后自然偃旗息鼓了,海参又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