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把孤独和寂寞混为一团,觉得一个孤独的人一定是寂寞的,读了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对孤独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孤独的境界是寂寞达不到的。
我理解两者之间完全是对立的:寂寞是空虚的,但是孤独却是饱满的,寂寞是渴望被打破的,孤独却是期望被尊重和成全的。
以前听过一段时间蒋勋先生讲红楼梦,蒋勋先生的嗓音很有磁性和亲和力,蒋勋先生说《孤独六讲》是他与自己的对话,的确,读起来就像是聆听他的语言那般亲切。
什么是孤独?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这样的被劈开的人怎能不孤独?
所以很多时候消除孤独的方式就会被寄托在找到对的另一半。
可柏拉图不是说,被劈开的人太多,所以我们也不一定能找对,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会不断换人?
这么想着,突然觉得结婚离婚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如逛超市一样只为了挑选到自己合适的那一款。
当然,这样的孤独多半是因为爱情。
除了爱情,孤独还有更多的含义。
还记得小时候,我用零花钱去买日记本,一定要求是带锁的,钥匙开的锁似乎都不靠谱,还得要密码锁。
那日记本里锁着的不就是我们的孤独吗?有对懵懂情感的疑惑,有对美好梦想的憧憬。那样的孤独是美好的,可是,就如蒋勋先生所言,那样美好的孤独在集体主义至上的文化里,是禁忌,你越是锁着的东西,大人越好奇,千方百计想去撬开那把锁。
于是美好的孤独被打破,心事曝光在大人的满足里。
就如蒋勋先生说,他关着门在房间里看书,母亲总会时而端一碗鸡汤问他要不要喝,时而又问他要不要一杯牛奶。
我们的孤独不断被打破。因为在儒家文化里、在传统的亲子教养里,没有孤独感的立足之地。
这当然源于我们传统文化和悠久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
《孤独六讲》蒋勋先生讲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
他讲: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
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
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会秩序,颠覆阶级结构!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废墟上喘息流泪,他彻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独。
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
蒋勋先生又讲: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
所以蒋勋先生讲孤独的意图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网友评论
但月亮本身不发光,
你只看到了它的皎洁晦暗,
却看不到它的另一面,正阳光普照。
我更喜欢向阳的那一面,
因为,那才是光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