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秦地,南国北食 (2)

作者: 陈水河 | 来源:发表于2021-01-29 07:25 被阅读0次

20年前,也就是新世纪初,梅江大区白沙集市渐渐开始不闹猛了。在外工作的人回到山里过农历九月十三,更感到失望。人们把集市没落归之于撤乡并镇,我心里想着,是因为百姓生活富裕了,再也不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发愁了,居住在大山里的人出外打工,不再来亲戚朋友或者亲戚的亲戚家过节了,而且在深山峡谷有更多的道路加宽了,他们在集市上采购好油盐米面之后,炒点菜喝点酒吃点饭或者仅仅吃碗汤面条就返村了。

除了白沙集市外,原通化乡还有每月一二八的墩头集市,三六九的横溪集市。如果有时间,在白沙、墩头和横溪的物资交流日,我都会去,而去的最多地方就是木材交易摊点。摊点以杉木、毛竹为主,杉木制品中以双人床、木梯居多,毛竹制品中以箩筐、畚箕和小竹椅最多。说点不好意思的话,在十四五岁的时候,与父兄一起到十几里之远大队自留山斫柴,最让我感念的是大人刀口留下的松树和杉树,并对一个个看山铺着了迷。

看山铺一般就坐落在涧水旁,或者有冷水孔出没的向阳坡地上。春天有马铃薯有毛竹笋可以品尝,夏日,番薯藤爬满了黄土高坡,秋冬更有野兔和山鸡可打。但谁会知道呢,吃米饭吃面条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大问题,更不要说吃猪肉羊肉、河鱼鳅鳝,粘更多的油腥味了。而今想来,垦荒者带米面上山,蒸也好,煮也好,那就是看山人过年的节奏了。

看山铺的前身就是茅草屋,是越地先民和梅江外来姓氏的高山居所。因为梅江大区属于山区、半山区,自然也决定了山里山外人的饮食结构。芋类杂粮与大山子民为伍,滚薄粥、煮番薯粥、掏玉米糊几乎成了山脚下和河谷地带农人的主食,而切麦鳅、包大馄饨、搓小麦铃则成了谁家来贵客的炊烟、美食标识。包小麦馃、搡年糕、炒米胖(炒米)、揉米花糖,是到了年关(节)才会发生的农事。自然,带米胖和麦页(叶)上山,成了担薪人和垦荒者最便捷的午餐。

小麦馃,机关食堂也有它的踪影。

谁又会知道呢,晋陕甘的手擀面、挂面就是梅江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麦鳅、索(长寿)面;渭南的菜盒子在今日兰溪餐桌上就是一道美食,而在梅江就是人见人爱的小麦馃,同样,梅江小麦铃的祖根也在陕西一带(另文发表),更不要说馒头、大馄饨和羊糕了。

麦子来自北国,面食自然也参照北国诸省的方法制作,这一点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各类面制品都与晋陕甘三省尤其是陕西省一一对应,那就有课题可深耕了。

难道北方一族曾在梅江大区开天辟地?陕西商帮在扬州落地经商后,也在江南更多地方滞留,曾卖布鬻烟到通化?古浦江县大姓张氏来自河南濮县,梅江大区陈、徐、王、周、胡、吴、柳、蒋、倪等姓又曾与北国哪儿最早牵手?在白沙陈氏之前就在白沙村附近定居的顾姓,又来自何方?(未完待续)

陈水河原创于2021.1.29早上

相关文章

  • 浙中秦地,南国北食 (2)

    20年前,也就是新世纪初,梅江大区白沙集市渐渐开始不闹猛了。在外工作的人回到山里过农历九月十三,更感到失望。人们把...

  • 浙中秦地,南国北食

    1——浙中秦地 梅江大区、原通化乡的地貌多是高山峡谷与丘陵,在高山山颠和丘陵地带却有无数黄土高坡穿着大小不一的绿色...

  • 《浙中秦地——食在兰溪》后记

    编完此书,我的内心百感交集。 自2019年3月底,从兰溪市商务局主要领导那里接过挖掘与宣传兰溪美食的担子之后,让我...

  • 南国文宗探源——兼谈浙中越地文化研究方向

    提示: 不管是本源性研究(施怀德、胡新谷、何寿松等),还是外源性研究(柳哲、刘鑫等),都属于远古、古代文化的神游者...

  • 南国北雪

    黑马来了南境 青女知我难寻 雪声将我吵醒 雀寒声咋起 野松鼠宿林 黑马行于白雪 已没了膝

  • 南国北雪

    南国北雪 ——阎建明 (2019年4月27日三亚) 霍闻家乡又冬雪, 欲借一片遮南国。 苍天不念孤悬地, 眷顾凉意...

  • 2019-08-10

    风吹北巷南街伤,花落南国北亭凉

  • 南国在南,北国在北

    南国在南,北国在北 ——瘦桶 今夜像许多过去遗失的日子 南国在南,北国在北 天空依然那...

  • 问道不知归期远

    惜语痴蝉醉琼露,藏月彩云泣无声。南国花间佳人立,秦地还润几重秋?

  • 南国秋北雁

    空庭夜无语,幽竹㨇影深。 月下黄树零,镜中鬓成霜。 不惑客南海,十年望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浙中秦地,南国北食 (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ft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