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也就是新世纪初,梅江大区白沙集市渐渐开始不闹猛了。在外工作的人回到山里过农历九月十三,更感到失望。人们把集市没落归之于撤乡并镇,我心里想着,是因为百姓生活富裕了,再也不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发愁了,居住在大山里的人出外打工,不再来亲戚朋友或者亲戚的亲戚家过节了,而且在深山峡谷有更多的道路加宽了,他们在集市上采购好油盐米面之后,炒点菜喝点酒吃点饭或者仅仅吃碗汤面条就返村了。
除了白沙集市外,原通化乡还有每月一二八的墩头集市,三六九的横溪集市。如果有时间,在白沙、墩头和横溪的物资交流日,我都会去,而去的最多地方就是木材交易摊点。摊点以杉木、毛竹为主,杉木制品中以双人床、木梯居多,毛竹制品中以箩筐、畚箕和小竹椅最多。说点不好意思的话,在十四五岁的时候,与父兄一起到十几里之远大队自留山斫柴,最让我感念的是大人刀口留下的松树和杉树,并对一个个看山铺着了迷。
看山铺一般就坐落在涧水旁,或者有冷水孔出没的向阳坡地上。春天有马铃薯有毛竹笋可以品尝,夏日,番薯藤爬满了黄土高坡,秋冬更有野兔和山鸡可打。但谁会知道呢,吃米饭吃面条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大问题,更不要说吃猪肉羊肉、河鱼鳅鳝,粘更多的油腥味了。而今想来,垦荒者带米面上山,蒸也好,煮也好,那就是看山人过年的节奏了。
看山铺的前身就是茅草屋,是越地先民和梅江外来姓氏的高山居所。因为梅江大区属于山区、半山区,自然也决定了山里山外人的饮食结构。芋类杂粮与大山子民为伍,滚薄粥、煮番薯粥、掏玉米糊几乎成了山脚下和河谷地带农人的主食,而切麦鳅、包大馄饨、搓小麦铃则成了谁家来贵客的炊烟、美食标识。包小麦馃、搡年糕、炒米胖(炒米)、揉米花糖,是到了年关(节)才会发生的农事。自然,带米胖和麦页(叶)上山,成了担薪人和垦荒者最便捷的午餐。
小麦馃,机关食堂也有它的踪影。谁又会知道呢,晋陕甘的手擀面、挂面就是梅江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麦鳅、索(长寿)面;渭南的菜盒子在今日兰溪餐桌上就是一道美食,而在梅江就是人见人爱的小麦馃,同样,梅江小麦铃的祖根也在陕西一带(另文发表),更不要说馒头、大馄饨和羊糕了。
麦子来自北国,面食自然也参照北国诸省的方法制作,这一点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各类面制品都与晋陕甘三省尤其是陕西省一一对应,那就有课题可深耕了。
难道北方一族曾在梅江大区开天辟地?陕西商帮在扬州落地经商后,也在江南更多地方滞留,曾卖布鬻烟到通化?古浦江县大姓张氏来自河南濮县,梅江大区陈、徐、王、周、胡、吴、柳、蒋、倪等姓又曾与北国哪儿最早牵手?在白沙陈氏之前就在白沙村附近定居的顾姓,又来自何方?(未完待续)
陈水河原创于2021.1.29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