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交流中,时常听到 “发愁”、“郁闷”、“忧虑”这样的词频繁出现。
其实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难不会有“焦虑”这样的情绪,它似乎成为了大家的一种情绪底色,没有好坏对错,却又被其左右。
实际上,做情绪的主人是人生的一个命题,有人天生就行,但大部分人都需要后天不断修炼。今天我们试着来剖析焦虑,看有没有可能做到“不焦虑”。
首先,为什么会焦虑?
焦虑是因为对现状不满,自己却又无力改变。
“无力改变”应该有两层含义。
1、“没有能力”:
设定了过高的目标,想一蹴而就却实现不了;自己去做过尝试,却又坚持不下来;因为人性本身就是趋向舒适的,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一旦太过吃力,那目标实现的可能就会大大降低。
2、“没有动力”:
不结合自己的情况设置自己的目标,把别人的目标当自己的目标,因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那自己不热爱的事情就一定做不好。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不管是短期的、长期的、还是职业的、生活的,只有这样,才会明白自己怎么走、走向哪。
有时候定低目标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千金难买自信心。
有了自信,设置合理的目标,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先培养兴趣让自己热爱,然后做好目标拆分,一步一个台阶,只要在路上,就不会太焦虑。
这也就是为什么前段时间在谈及996话题时,马云三度表态,“要做好一天12小时的准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关键是认真思考过自己的选择没有”等等。
最终的意思是:只要确认了自己的选择(目标),哪还去顾虑996呢?
但光有目标,却还不够。
毕竟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一个及其系统化的事情,在目标确定的前提下还会受到很多信息、诱惑的轰炸。
在有目标的基础上,缓解焦虑应该还要有具体可实施的方法。
从实施路径的方向来看,只有两条:一是外部打破,二是内部突破。
外部打破就是通过外力来缓解焦虑,这种应只适合富二代、官二代这些有后台兜底,或者超凡人生际遇的人,但实际99.99%的人都不具备这个条件。
所以综合来看,只有内部突破才具备实际操作的意义。
那站在“内部突破”的角度,即自身的角度,怎么缓解焦虑?
1、加法 → 减法
互联网的发达让获取信息的效率变得越来越便捷,一个个热点吸引眼球,在消费完我们的时间后,又会出现下一个热点。
刷满对话窗的微信群、公众号推文、抖音的小姐姐、微博的热搜、豆瓣的影评、B站的弹幕、知乎的问答、头条的精准推荐,还有各种综艺、电视剧、电影、淘宝、京东、股票、知识社群、线上课程在抢占着我们的注意力。
时间也被各种活动、商家安排的妥妥帖帖,618、双11、中西方情人节、周末等等。
注意力和时间开始变成稀缺资源,消灭红点、赶紧参与、不知道就out了成了“最正确的事情”。
其实最后大家都能发现,有些信息对我们毫无意义,最大的用处可能仅仅成为了人际交往中的谈资。
有时候,多就是少,就是没有。
在面对碎片化的信息时,学会屏蔽就显得格外重要,我是这么做的:
1、双微一抖,我只留下了微信;
2、在微信方面:
(1) 公众号关注数从100个降到20个;
(2)退出没有信息获取价值的微信群;
(3)清空微信收藏;
(4)发现页只留下朋友圈;
(5)朋友圈更新取消红点显示;
(6)所有微信群全部屏蔽(如果真的有重要消息,会@你的)
3、尽量不报网上课程;
4、尽量使用社群工具参与社群,而不是微信群;
5、根据app使用情况,做好分类,卸载90天以上都不用的app;
6、关闭所有app的弹窗和push(除去自己认为重要的,如果你真的需要它,你会自己去找它,而不是让它来提醒你要使用);
做完这些,基本上整个世界都会安静很多,减法的意义就在于屏蔽干扰,主动减少无关信息对目标的影响,避免让自己投入到一个个的热点和信息洪流中。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与自己对话,而不是惶惶而不可终。
2、被动 → 主动
现在太多的推荐算法让我们变得懒惰、不想思考,被动的接受许多推送的信息,没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经常是碎片化的信息摄入。
所以在做完减法后,多出来的时间要逼迫并促使自己去主动找信息,这个动作要为自己的知识架构服务,为目标服务。
主动找信息的意义与小时候不会认字写字去查字典是一样的,只有这样才会记忆深刻。
所以这里说的主动,不仅是意识,还有围绕目标的搜索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
获取信息花费的时间越短,那消化获取信息、高效记忆理解的时间就越多。
比如希望利用通勤时间来看电子书,但有时网上的一些读书app是收费的,如果不想付费需要下载电子版,其实单纯百度的效果是不好的,可以试试“鸠摩搜书”。
比如在看到有一些好文章时,把他存在对应app收藏内,但有时因为一些原因导致原文删除就找不到了,如果是苹果手机可以试试Safari浏览器的生成PDF功能。
比如对很多事情或问题想了解来龙去脉,可以尝试在“知网”上搜索,基本上论文对大部分自己想了解的问题都有研究,且是系统化结构化的,而不是零散信息。
如果还有更高更好的,欢迎留言区讨论,分享给大家。
其实设定清楚目标,积极主动,时间会回到自己手上;有了时间,自然而然会有更多的投入,投入了就不会太焦虑。
3、输入 → 输出
如前面所说,“减法”、“主动”都是我们为缓解焦虑所做的具体行动,它帮助我们脱身而出,开始站在更高的维度和角度去审视自己。
而从“输入”到“输出”,则是完全站在了“加法”与“被动”的对面,开始建立结构化的思维和产出,开始与关注自己本身。
能够“输出”就证明自己没那么“焦虑”了,因为沉下心来输出不容易。
其实,不管是学习也好、工作总结也罢、或是生活日记,都是一种“输出”,这种输出的内容会倒逼思考。
从QQ空间的日志、说说、必须精心编辑后才能发布的朋友圈等等,都是一种自己观点的输出。
主要在于,这种输出,是否成体系化,是否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是否建立了自己的思考逻辑。
在很久之前,就了解到过一个“学习金字塔”模型,其中有一个评测学习效果的维度非常有意思,是“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主动学习”的留存率高于“被动学习”的留存率,也就是:“输出”的留存率高于“输入”的留存率。
所以,主动学习,成体系化的输出,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提高学习内容的留存率,且还是一种学习方式,它的效率更高,能为自己建立起一整套思维框架,能在思考中自然而然的与焦虑诀别。
同时,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是一个人人媒体、人人都有渠道表达自己观点的时代,能够将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也不失为一种立足社会,建立影响力的一种方式。
总之在面对焦虑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不管怎么样,都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个人的起点、状态、所处环境都不相同,不要害怕目标定得太低,或觉得太过幼稚,只求符合自己,成就自己。
“做减法、变主动、敢输出”不能保证一定能缓解焦虑,但寄希望通过此提供一个参考的角度,去直面焦虑,而不是被焦虑所左右。
作者:余先生
首发公众号:靠谱的Y先生(fisher_talk)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57LRafstTFn5T0tyhj-6gw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