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认知科学探索与创新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新旧观点对比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新旧观点对比

作者: 蚁民 | 来源:发表于2019-06-15 00:06 被阅读1次

1.我原以为的观点:阅读像心理学之类比较专业的书籍可以先泛读再精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查一下参考资料,有时间再适当地做一些练习题来加深印象。

新学会的观点:有效学习策略包括预习、提问、阅读、反思、复述和复习这六个环节,和我那种“阅读+理解+做题”的学习模式完全不同。有效学习强调提问的重要性,从开始预习一直到最后的复习,都要针对书上的内容一边问自己问题,一边尝试着去解答问题,还可以将读到的东西与生活情境相联系。这种以提问作为“武器”对书发起“进攻”的主动学习模式,和我那种只是满足于把书看懂的被动学习模式,高出了好几个段位,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我原以为的观点:英语听力差是因为词汇量太少和不适应较快的语速。

新学会的观点:英语听力差,可能是言语识别方面出了问题。言语识别就是分割待识别对象,利用言语中的停顿来识别单词。但言语中词与词之间往往是没有停顿的,不能像打印文本那样被分成离散的单元。我们对母语太熟悉才导致言语中有词间间隔存在的错觉。但在听别人说不熟悉的外语时,言语就像是连续的声音流,中间没有什么单词界限,就会感到吃力,听不清或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要克服英语听力上的困难,光扩大词汇量不行,还要在音素的发音上多下功夫,对那些音素分割不明显的连音现象要重点关注。

3.我原以为的观点:大脑的可塑性强,可以在多个任务之间进行切换,在同一时间段处理的任务越多就越有效率。

新学会的观点:受中枢认知瓶颈的影响,人们无法在单一系统中同时加工多件事情,很少同时思考两件事。大脑和电脑一样,缓存空间一旦被占满,就会进入信息处理的瓶颈状态。对一般人来说,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多个任务比处理单个任务完成效率低,完工质量也比较粗糙。不排除有些高效率人士经过长期训练,确实可以在多个任务之间进行高速切换,而且还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作为一个不擅长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普通人,最好遵循大脑的认知模式,对消耗脑力大的任务还是专心专意地去完成比较科学,既能避免任务间相互干扰,也能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对待学习不要贪多求全,盲目地给自己增加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却没有能力和时间去完成,到最后只能半途而废。

4.我原以为的观点:死记硬背虽然机械枯燥,但在强化记忆方面还是很有效果,就算有些概念暂时理解不了也可以先背下来。

新学会的观点:加工深度理论认为影响记忆成绩的关键不是信息复述时间的长短,而是信息加工的深度。只有用有意义有深度的方式对刺激材料进行复述时,才能促进记忆。而那些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和领会、机械地搬运信息的被动复述是无益于记忆的。浅层加工也不会改善记忆。如果以建立长时记忆痕迹的方式来加工信息,也就是深度加工做得很到位,信息还可以直接从感觉存储进入长时记忆。死记硬背属于被动复述,没有利用大脑加工信息的优势,反而增加了记忆难度,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还是尽量少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多从大脑的运作机制出发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我原以为的观点:我以前认为在考试前,学校安排看考场就是让大家熟悉一下环境,不要在考试当天找错了地方。

新学会的观点:在和记忆相关联的提示中,有一些是来自于记忆形成时的情境。测验记忆的时候如果能重现这些情境提示,人们就可以有更多的途径来重新激活目标记忆。要想提升记忆效果,最好使测验场景和学习场景保持一致。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提前看考场不仅是为了熟悉环境,而且有可能考虑到了情境效应,让我们预先适应考试的物理环境,消除陌生感,尽量减少情境转换对记忆提取的不良影响。

6.我原以为的观点:所有记忆都储存在大脑的海马区,这个区域一旦受损,记忆就丢失了。

新学会的观点:有意识的外显记忆形成于海马区域,无意识的内隐记忆储存于大脑皮层。内隐记忆通常涉及的是如何执行任务的知识,包括单词拼写、事物外观之类的永久性信息,就算海马区受损,也不会导致创伤之前旧记忆的丢失。只有储存在大脑皮层的内隐记忆,才能长久保存下去。考虑到内隐记忆属于程序性记忆,是通过基底神经节所支持的程序性学习而获得,可以在学习上刻意培养程序性的熟练技能,尽量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使相关记忆从海马区转移到大脑皮层,永久性地储存下来。

7.我原以为的观点:为了尽快达到学习目标或者解决问题,应该不断缩小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新学会的观点:爬山算法是问题解决的普遍方法,就是把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想象为登山,虽然每一步都在往上走,但只考虑下一步是否进步,没有考虑较大范围内是否奏效。大多数人的思维通常比较保守,不愿意舍弃眼前既得的利益去换取将来更大的利益。就像爬山算法一样,当正确的解需要增加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后退一步去选择算子)时,人们就会遇到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经历挫折和失败,会走一些弯路,但这些弯路往往不是误导你偏离目标的歧途,反而是通往正确目标的要道。那些看似与目标非常接近的所谓捷径,才最容易把人引向歧路。

8.我原以为的观点:顿悟就是大脑突然开窍,灵感瞬间爆发的神奇时刻。

新学会的观点:顿悟就是人们已经接近问题的解,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有时候顿悟只需要一步就可以解决,这一步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找到这一步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顿悟不是灵感的瞬间爆发,它离不开平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离不开对问题的反复揣摩。顿悟是大脑高强度思维后的结果,从有意识的思考加工问题阶段过渡到无意识的反馈问题阶段。我觉得顿悟的过程与破案很相似,警察手里掌握的线索和信息越多,越接近案件的真相。如果把顿悟用在学习上,就是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尽量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深入思考和领会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线索和途径,不断刺激大脑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直到需要的关键信息(正确答案)被成功提取出来。

9.我原以为的观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技能迁移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新学会的观点:专业技能涉及的面通常很狭窄,在把技能迁移到类似的领域时,容易遭遇失败,更不可能迁移到非常不同的领域。技能间的迁移只发生在这些技能有相同的抽象知识要素的时候,而且很少会出现负迁移,一个人学习一种技能不会干扰他学习另一种技能。只有定势效应会造成认知技能的负迁移,即迁移的知识只对本领域有用,而对其他领域没有作用。正迁移则存在于相同的知识范围,即使两种技能的表面因素完全不同,但逻辑结构相同,也可以发生很大的正迁移,比如类比就是这种迁移。在正确认识和掌握迁移理论的基础上,把迁移作为重要的学习能力来培养,包括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举一反三)、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触类旁通)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扩大知识面,多培养一些有用的技能,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定势效应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发挥迁移知识的能力。

10.我原以为的观点:儿童学会说话,离不开家长的直接指导。

新学会的观点:儿童获得第一语言的过程几乎不会有任何指导,他们通过倾听父母、照料者和年纪较大的儿童的语言来归纳出自然语言的结构,并且从所听到的言语中推导出什么样的语言是本族语言可以接受的,从而不断产生较大和较复杂的语言结构来逐步接近成人的言语。儿童获得新语言的成功程度与年龄有关,最强的年龄效应在语音方面,中间的效应在句法方面,最弱的效应在语义方面。对于我们这些初中阶段才开始接触英语的人来说,早就错过了语言获得的关键期,英语学习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只有在年龄效应比较偏弱的句法和语义上多下功夫,对年龄效应最强的语音就不要奢望达到和母语一样的水平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新旧观点对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cv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