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阐幽读书
论语阐幽之五十三: 跟着孔子学放下

论语阐幽之五十三: 跟着孔子学放下

作者: 不居居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23-10-23 07:23 被阅读0次

孔子说:“如果财富值得追求,即使执鞭赶车的差事,我也去做。如果财富不值得追求,那就追求我喜欢的(道)。” ⑴在孔子眼里,物质财富是为精神生活服务的,只要能解决温饱问题,就追求形而上的道。孔子“少也贱”,过了许多苦日子,但是他仍然坚信“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⑵

孔子十五志于学(道)。十七岁时,母亲颜征在去世。不久,鲁国宰相季平子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货拒之门外。这次宴请也是对鲁国的“士”进行认证登记,孔子因此萌生了改造“士”级贵族的观念,甚至提出了“谁掌握礼乐制度,谁就应该出仕”的主张,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⑶孔子勇于放下虚名,努力学习六艺,终于在三十岁以前,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师级人物。

孔子三十而立。最主要是立于“礼”,当然,在音乐、射箭、驾驶、造字、算术等方面,也都冠绝一时。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⑷看看,孔子最得意的技能是“驾驶”。孔子身高1.9米多,能够举起千斤重的城门。但是,孔子从来不以武力服人。孔子说:“吾不试,故艺。” ⑸又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看看,孔子谦虚地说,自己年轻时候没捞着当官,所以,才有时间学习六艺,自己小时候贫贱,所以,才会许许多多的生存技能。这些生存技能是“鄙事”,那些六艺也没什么了不起。关键还是要进入统治阶层,改造社会,挽救这礼崩乐坏的世道,再造一个朗朗乾坤。

孔子放下追求财富,所以,马棚失火,问人不问马。孔子放下鄙事,所以,不教樊迟种地种菜。孔子放下武勇,所以,除了偶尔比比射箭,从来不与他人争强斗狠。孔子当然知道世道混浊不堪,他只说了一句“不是有祝鮀的好嘴皮,就是有宋朝的好脸蛋,很难绕开‘听好话、看美色这两个祸根’,在当今的世道。” ⑹然后,就兴办私学,培养精英改造社会去了。孔子没有像个怨妇一样怒怼社会,而是想办法去拯救社会。

卫灵公问孔子军队怎样列阵。孔子回答说:“礼节仪式方面的事,我曾听说一些;行军打仗的事,我没有学习过。” ⑺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孔子辞掉鲁国大司寇之职,满怀希望来到卫国。为了从政,孔子大费周折,甚至见了媚淫的南子,才得见卫灵公,得到六万斗粟的待遇。然而,试用期刚刚开始,孔子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卫国。这是因为,孔子发现卫灵公“无道”,不值得辅佐。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⑻孔子认定的事情,都是深思熟虑的事情。后来,卫国果然走向混乱。

孔子说:“觚都不像是觚,这还能叫觚吗?但是,这确实就是觚!” ⑼孔子认定社会变化是挡不住的,自己必须与时俱进。然而,孔子最终没能再造一个周朝,只能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⑽的感叹。但是,孔子在每一次放下,都是一次提升,他终究是成功的,成为万世景仰的至圣先师。

【注释】⑴见《论语》7.12。原文是: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⑵见《论语》15.32。

⑶见《论语》11.1。

⑷见《论语》9.2。

⑸见《论语》9.7。原文是: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参考译文:牢说:“孔子说过‘我不当官,所以通晓大小六艺。’”

⑹见《论语》6.16。原文是: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⑺见《论语》15.1。原文是: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⑻见《论语》9.19。原文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⑼见《论语》6.25。原文是: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⑽见《论语》9.9。原文是: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参考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完了,没什么指望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阐幽之五十三: 跟着孔子学放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wd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