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考中专
转年夏天,就轮到了舅舅初中毕业了。
舅舅在跟女同桌的相互监督促进下,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到了临近毕业的时候,舅舅的成绩基本上能排进班里前十名。这个成绩在当时可以上一个还不错的高中,或者普通一点儿的中专。
通过母亲的坎坷求学之路,舅舅已然明白,自己已是没得选择,如果想升学学点儿本事,只有上中专这一条路。尽管母亲上大学是不用交学费,也有一定的饭费补助,但是光是路费行李这些花费,就已然让家里费了不少心。如果舅舅在家附近上中专,三年后就能毕业参加工作挣工资,让家里捉襟见肘的境况有所改观。当然最重要的是,舅舅汲取了母亲的教训。如果上高中就要考大学,考得上考不上两说着,即使考上了,也不会是在北京的理想大学,必然会分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离开家离开北京。舅舅想明白了这一点,索性铁了心,干脆一个高中都没报,直接候着中专招生。
没成想那年的中专院校招生极少。原因是当时很大一部分中专开始和大学合并,扩大了学校的规模,补充了师资力量,升格成为了大学或者学院,尽管可以招更多的学生,但是只面向高中毕业生招生了,不再招收中专生。如此一来,高中生的升学机会,专业的选择就多了起来。倘若学生的家境不是极为窘迫,选择报考高中的人已然占了大多数。
使事态更加复杂化的是,那一年还有一些有特殊职业要求的中专院校不再统一招生,而是根据自己的学科所需,实行了自主招生,就是以初中毕业成绩做参考,选择好的学生,再出试题考一遍,择优录取。
当然了,还有一个决定性的选择指标,个人的政治面貌。这个政治面貌是由家庭出身决定的。舅舅因为父亲的成分“资方代表”里姓“资”的这个问题,尽管初三那年几番努力,都没能入得了共青团。所以舅舅的政治面貌在升学上是处于劣势的,是“普通群众”。
如此种种,舅舅的升学希望就变得异常渺小。
暑假里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已经都发送完毕,大部分中专的录取工作也快接近尾声。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舅舅早就不报什么希望了,索性死了心。
他的几个小兄弟,也有类似悬而未决的境况,主要是成绩差,高中中专都没戏的。
这天一早,舅舅约了哥儿几个在学校碰头,打算一起到街道上问问,看看有没有什么工厂招学徒工的消息,当然也是想着顺便再问问老师,看还有没有别的消息。
外婆早上拾掇了家务,收拾停当,出门买菜。已经走出胡同口,快到了街脚的副食粮油店,迎面舅舅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带着一头汗,径直冲到外婆面前。舅舅勉强调匀了呼吸,在外婆耳边轻声地说:“学校老师说还有个中专正在招生,就今天上午报名。我要不要去试试。。。”
舅舅突然没了音儿,猛一甩头,好像下决心一样,来了一句,“得了,还是算了吧。”
外婆把舅舅拉到街边树下阴凉地儿,把话问个清楚。原来这是铁路方面的中专,报名后要全面做体检,一共两轮,够格了才能有资格参加之后的文化课考试。因为要包括医院的体检费用,所以报名费很贵,要十块钱。不论是第一轮体检不合格,还是第二轮体检不合格,亦或是两轮体检都过了而考试没通过,这报名费是一分钱不退的。估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报名人数不多,拖到现在还没招够人。
外婆的兜里只有两张五块钱,是娘俩儿后半个月的生活费。外婆本来合计着买点儿菜能把其中的一张破开,好把这月要交的水费准备好。听到舅舅说还有机会上中专,外婆根本来不及多想,从兜里掏出手绢,打开包在里面的钱,拿出那两张棕黄色的五块的钞票,塞到舅舅手里:“拿着,报名去!”
舅舅平素除了几分一毛两毛的零花钱,很少看到这么大的票子,怔了怔,张张嘴,还想说什么,外婆推了他一把,“赶紧的,快去吧!”
那天学校里一共有十六个人报了名。第一轮体检,剩下六个;第二轮,只剩了三个。考完了文化课之后,只有舅舅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多年后,舅舅已经不记得自己是怎么通过体检,通过考试的了。不过舅舅仍然记得那两张五块钱上的深棕色图案,米黄色打底,上面画着“各民族大团结”。舅舅在学校排队报名的时候,烈日炎炎下,舅舅拿着那两张钱,正面反面足足看了十分钟,才交到老师手里。
外婆还是很得意自己的当机立断的,即使之后娘俩儿啃了半个月窝窝头就酱油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