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栀子花开季,又到一年离别时。此刻,我们大家心情复杂,有激动与兴奋,也有留恋与不舍,很遗憾没能看着大家入学,但是很庆幸能够陪大家一起毕业。
人生就像一列前行的列车,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站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的每一秒都独一无二,每一个故事演绎的都是全新的自己……”此时此刻,时任燕京大学校长一职的陆志韦正在慷慨激昂的读着毕业致辞。
不错,今天是燕京大学第十一届毕业生典礼,而我,上官云鹏,作为第十一届燕京大学毕业生里的一员,也同样昏昏欲睡的坐在这听着校长的毕业致辞,无聊至极。燕京大学毕业典礼年年如此,毫无新意。
下午,燕京大学诸多师生自由活动,女生三五成组,六八成队,在校园里面拍照留念;而男生则三五成群去北平街上寻一小饭馆温点热酒,要几碟小食热菜,谈天论地……
我不擅长这种饭局,也不喜欢这种饭局。所以在大学期间除了和几个同床好友偶尔吃个便饭以外,多数时间都会窝在图书馆看书学习,或者在宿舍写写散文随笔来打发时间。我实在没法理解他们每天喝酒打牌吹纽币的行为。
北平以前并不叫北平,而是叫做北京,但是由于1928年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所以全国的经济政治资源,党政军机关,以及高级人才都开始逐渐南移,就连北京这座城市的名称也被平淡无奇的平字所代替。但是,这些并没有真正影响到北平人民的生活。
由于北平城内的高校无法迁走,而高校学子多以富家子弟和官家子弟组成,所以北平城内依旧热闹非凡,往来商人络绎不绝。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已经完成易帜的东北军奉行蒋委员长的电令“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避免与日军交战,短短半年间,东三省全境沦陷,日军从此建立起满洲国对东北进行军国化管理,并以此作为其南下的跳板,拉开了在华北制造事端的序幕,东北民众从此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奴隶生活中。
民国21年,日军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奋起反抗,南京政府派遣第88师.89师以及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由张治中将军率领奉命增援上海,一个月后,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日本不得不和中国签订停战协定……
民国22年,中日热河战役爆发,短短一月之内热河全境沦陷,东北军一部参加义勇军转战东北,另一残部退至长城以内休整,随后参加长城抗战……而此时的北平,依旧是歌舞升平,一副盛世华庭的样子,北平的人们依然过着纸醉迷金的生活。商人依然在为自己的利益而熙熙攘攘;学生依然在大肆挥霍着金钱,然后聚拢在一起喝酒划拳,谈古论今;干苦力活的人也依旧勤勤恳恳的干着活,有时候还要忍受着老板和顾客的盘削、谩骂,只期望能够得到微薄的薪水去养家糊口……外面发生的这一切,仿佛都和他们无关,即便是北平以北的山海关外盘踞着一股毁天灭地的力量正在窥探着这一切的情况下。
我一个人走到北平的大街上,漠然的看着大路两边来往的各色人群,感叹这个城市的悲哀。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才能做到城外炮火连天,城内纸醉迷金。其实这也不怪北平人的漠然,正如传闻所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清王朝在面对英法联军的攻击时,大清军队在抵御外来侵略,而大清百姓却在旁边就像是凑热闹一样观看着这场吹响亡国前奏号角的战争,中国人的劣根性在此刻展露无遗。淞沪会战的时候,郊区国军和日军激战正酣,而市区内部则依旧安静祥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对国人来说仿佛真的只是一句口号。
毕业以后的我面临着自主择业的抉择,我不能靠着父母游手好闲一辈子,家中长辈也并没有过多的干涉我的意思,只是说一切由我自己做主就好,他们鼎力支持。
1935年,不论是国际时局还是国内时局都开始变得诡异莫测,暗流涌动。
1933年希特勒这位经历过一战的幸运儿登临德国政坛,德国纳粹也开始活跃在德国的历史舞台上,德国开始走上了重整军备,积极备战的道路,而以英法两国为首的国联仅仅寄希望于通过积极外交及裁军会议迫使德国妥协,从而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
而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法国福洵元帅曾说过:“这不是停战协议,这是20年的休战。”德国为了这场战役准备了20年,怎么可能仅仅因为国联的外交而宣布妥协呢,1935年德军派兵进驻莱茵河非军事区,国联口头谴责却无实际军事行动的行为使得英法失去了最后一次以兵不血刃的姿态逼迫德国妥协的机会。
1935年的意大利吹响了向非洲进军的号角,东非古国埃塞俄比亚成为其首选目标,而国联对此再次选择了沉默。
1935年,中国的宿敌日本,虽然通过外交省亲善活动,军部停止大规模武力活动等行为与国民政府的关系有所缓和,但其所属特务以及小规模摩擦并未停止,一年间制造多起性质恶劣的摩擦事件,但国民政府一再退让,所以整体来看两国关系还算平稳。
而1935年的国内格局也变得扑朔迷离,南京国民政府加紧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地军阀或战或降,或阳奉阴违。不久后,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成为中国合法政府的代表。
在诸多燕京大学同窗中,我算是一个有赤诚之心,爱国忠义的中国人,同时我的父亲也在党国中担任要员,所以在我自己的要求下和家族的运作下,我不出意外的被军政部编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得知这个消息的我,早早的就把自己当成了一位叱咤风云的战场猛将,想象着自己指挥着手下的千军万马,在战场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但是,家中似乎并不满意我现有的成绩,父亲要求我报考南京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在此学习相关的军事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更多的军事理论知识,我才能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我一直清楚的记着我父亲和我说过的那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战场不比课堂,战场的残酷程度会让一个人的意志彻底崩溃。所以他要求我在军事学院进修并取的优异成绩。我从来不认为父亲的话有错,但是当我真正上了战场以后才知道,战场上究竟有多么可怕。尽管我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我还是低估了战争对一个人意志的摧毁程度。
注:《国之悲歌》以二战国军200师这支劲旅参加的徐州会战,上高会战,武汉会战,远征血战等等一系列大型会战为主线,通过一名国军下级军官的眼睛重现中国战场上的惨烈状况,胜利来之不易,历史不容忘记,亦不容神化歪曲……更多精彩章节请登录起点(创世)中文网搜索《国之悲歌》。欢迎大家评论。
《国之悲歌》(一)1935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