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称,非人称

卢克莱修:这个无名称的第四者…灵魂中的灵魂。
意象是第四人称,也就是无人称。它就不是人,它是使得人成为人的东西。换句话说,作品不是因为出自你的手,你是人称,或者作品里的某人是人称. 作品本身无人称,它是敞开域.
意象到意象,这样展开。我们的生活经历经验,像被磁铁那样吸收,不过这种吸收,不是照搬,而是要符合意象,贴合心意。简而言之:丰富立体不单调。
场景不是环境,不是场所,不是画面。意象也好,场景也好,不能是静止的,而是流动展开的。
我们同学们虽然也有场景转换,但是还是过于拘谨了。这方面要发散一点。
此前也说了意象的串联。两个相距遥远的意象,看似无法串联,但是只要是来自心里的,它应该有共通的东西,也就是气韵是贯通的。当然不是强行串联,有的不能串联,就不能勉强,机缘没到,气韵不通。
我们看布罗茨基的散文也好,还是纳博科夫的小说,包括其他名家,应该能感受到这一点。
心灵要够自由,大胆地尝试,对于浮现的意象,不要随意过滤掉,而是琢磨一下。心在说话,意象在说话,它是超人称的,是真我,而非“自我”,它是非时空的。
比如我那篇独处散文,。说到吃地瓜,也不见得有什么深意,但是它是我的意象,也是体验,浮现了,我觉得有用,就不是闲话闲笔。比如逛进商场,而不是多余。
这类可以成为主要的河流,也可以作为分叉,但分叉适可而止,也就比较丰富。
枝繁叶茂嘛。作品各个单元,成为网络状,相互就有了化学反应,比较又生气,也会衍生出很多意味。
当然,这样操作中,难免会造成闲话和多余,多拷问自己,就可以了。
这样的分叉,也是要用心写,不让成为多余的东西。
在作品的小世界中,它不能是一根筋。总体说,大家还是要耐得住,慢慢写,不要急着结束。
如果有一种着急解决一篇文章的心态,难免还是预设。
残雪为什么自信呢?因为她觉得自己不预设。当然她的问题是另一方面。也就是说,不预设,会让自己发现,打开了,自己会觉得很兴奋,有过一次,就会比较自信。自信什么?相信自己能发现到别人没发现的东西。
所以我对发散的作者,写一些不知所云的作者,会觉得比较有前途,只要整理好,收总是要容易一些。
为什么说挪威的森林不是言情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仅写直子,还写其他人,很多事,那是他的生活,也是生命体验,作品是这么丰富的,故而不是言情小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