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小妹一二一
点豆腐
锅中的豆浆煮沸之后,待稍微冷却无气泡时,爸爸就用盆子,将豆浆一盆又一盆的倒入旁边的大缸里。
这时,锅中会粘一层烧焦的东西——我们叫它“呱呱”。我喜欢用一个锥形铲子,去铲锅底的呱呱,“嘶”的一声,在锅底和铲子一次次的碰撞下,一层层呱呱就被掀起来了,好玩的同时也把活干了。不过这东西吃起来特别粗糙,口感不好一点都不脆,一般会把它和豆渣一起晾晒,低价买给村里的养殖户。
倒入大缸中的豆浆,在自然冷却过程中,表层遇冷空气会形成一层薄薄的膜,这就是“豆腐皮”。天然形成的豆腐皮无公害,每次都会揭起来一层,挂在绳子上晾干,什么时候想吃,泡一下炒菜用,特别鲜嫩。
豆浆冷却到75°,爸爸的秘制石膏凝固配方也调配好了。这时爸爸妈妈配合,妈妈给豆浆中迅速倒入石膏水,爸爸不停地搅拌,使石膏水能渗透进豆浆的角角落落。
这时候只需要耐心的等待豆浆慢慢凝固,变成“豆腐脑”。
压豆腐
靠近排水口的那边也有一口大锅,上面有一个木架子,架子上面有一个正方体的大筐,筐中铺了一片洗干净的豆腐布,就这样敞开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这边大缸中豆浆已经凝固,变成了豆腐脑。爸爸每次在搅碎豆腐脑之前,都会询问家里人谁吃,或者是邻居们,会估摸着时间来我家,打一份豆腐脑回家当晚餐。
豆腐脑搅碎之后,爸爸就用盆子将打碎的脑花,一盆接着一盆运到大筐跟前,不假思索的倒进已等候多时的豆腐布中。豆腐布中的脑花越来越多,终于运完了最后一盆,爸爸拉拉筐中豆腐布的四个角,摇一摇,让里面的脑花均匀分布。然后将豆腐布盖在脑花上面,捂得严严实实的,最后给上面盖一块,用竹条钉制的竹板。
终于轮到那两块水泥砖发挥作用了,爸爸使出浑身力气,拿起一块砖,压在隔着豆腐布的脑花上面。就这样,两块砖整整齐齐的码在脑花上,像极了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淋淋淋”,被水泥砖压出来的黄白色液体都迫不及待的往出流,像下了一场暴雨似的。
出锅了
脑花在两块水泥砖的重压下,终于成型了,它变成了老豆腐。
把老豆腐切成四方小片,下油锅炸成金黄色,出锅之后切丝,再搭配上葱花和臊子,调一锅热气腾腾的汤。
把汤浇在面条上,放点炒好的黑木耳和黄花菜,一碗正宗的西府嗓子面——“一口香”,就出锅了,想想都直流口水。
快过年了,又到了炸豆腐的时候,想爸爸妈妈了,赶快放假吧,今年春年就在家里蜗居。
![](https://img.haomeiwen.com/i6284793/2031070e50c43c4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84793/4b5efdc344906e8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84793/b447bba29e28136b.jpg)
素材灵感,回忆小时候,老爸做豆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