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人都知道海鲜最为鲜美的时候是冬春交际之时,特别是对蟹子、虾等带壳的海鲜,它们鲜美的时效性要求很高。
令人垂涎欲滴的海鲜我的老家离海边直线距离不到20里路,小时候不同于现在对海鲜想吃就吃。虽然那时候海鲜不值钱——不,是特别不值钱!可当时的农民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儿花。”手里哪有什么闲钱来买海鲜来吃?
可村里有一家似乎从来不缺海鲜吃,着实令我眼红。幸好我们村子不大,同姓人都或多或少有血缘关系。加上母亲是自己村儿的,那一家与母亲又是亲本家,有时候会送一些给我吃,虽不多却令人回味无穷。而他们家能够吃这么多的海鲜,还有一段心酸的故事……
另一类的丰收他们家的老头儿——从我父亲这里按辈分我叫他三爷爷。三爷爷解放前在东北营口的一个商铺当掌柜,解放后回到村中务农。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三爷爷原来的一个伙计突然来到他的家中。这个伙计姓王——我应该称其为王爷爷,是紧靠海边的一个村子中的人。海边儿的村庄亦耕亦渔,有渔业的这一块儿收入,甚至比我们还要好。可遇到灾害时,他们反而受到的冲击比我们这里重——毕竟人可以不吃海鲜,但不能不吃粮食,海边村庄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高。王爷爷家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孩子五六个,实在挨不过去了。王爷爷凌晨三点就出发往我们村里赶,本来想趁天不亮从我们这里买好粮食再赶回去。不曾想他也饿得发晕,一个30多岁的人,正当年的王爷爷,一直到了上午多钟,才磕磕绊绊的走到我们村。一见到三爷爷有气无力的说:“掌柜呀,俺差点儿见不到你喽!”三爷爷一看王爷爷的光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王爷爷浑身冒虚汗,衣服都洇透了。三爷爷叫三奶奶赶紧擀面条儿给王爷爷吃,三奶奶动手擀面条。
本来家里来客人,一家人可以趁机吃上面食了!我们这里的规矩是主人陪客人先吃饭,剩下的才能够轮到家里其他人吃。不曾想王爷爷一个人将一盆面条吃得只剩下汤水了!三爷爷家的大人倒无所谓,可孩子们“狗咬尿泡空——欢喜一场”,一个个鼓着个腮帮子!
三爷爷吃饭时与王爷爷交谈,知道他家里的情况。给他装了5斤白面20斤玉米面,让他吃完饭赶紧走。王爷爷要给钱,三爷爷对他说:“老王,我给你救急不要钱,再说家里等着你呐,快回去吧。只是你体力没恢复,回去的时候不要走的太急。”王爷爷是掉着眼泪走的。
以后王爷爷领着他的儿子来我们村儿买过许多次粮食。都是后半夜儿来买好了,连夜赶回去——那时候粮食是统购统销物资,私人买卖是被严厉禁止的。当然我们村儿没有那么多。要去山区村儿去买,但王爷爷不认识人只好托三爷去买。三爷爷也从不要跑腿钱,买的粮食比黑市上的价格低许多,这样王爷爷特别感激三爷爷。几年后形势好转了,每年不分季节的给三爷爷家送海鲜,自己年纪大了让儿女来送,自己骑车悠哉悠哉地来看看三爷爷,两个老伙计唠唠嗑。
我十几岁时,三爷爷60多岁了,王爷爷50多岁。王爷爷还骑着车子来,我经常看见,但我工作后王爷爷来的次数少了。最后一次见到王爷爷时,王爷爷,已经70岁多了,是走着来的。我很好奇问过三爷爷怎么回事,三爷爷说我们两个村儿,走山路近只有不到20里路,但骑自行车绕路,近50里路,王爷爷认为骑车太费劲还是走着舒服,可能王爷爷也不能常来了。
海边儿发展快,王爷爷几个子女中有买车的,王爷爷反而又来的频繁了。在他们眼中,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用车装载海鲜多了,但我却无福消受了。我的工作地点离海边很近,一年四季断不了海鲜,也不去想王爷爷的海鲜。可自己却品不出当年的鲜美味,可能买来的海鲜没有那么多故事在里面……
后记:三爷爷九十多岁才驾鹤西去,是我记事以来我们村男人当中离世时岁数最大的。我想在天堂中,他一定也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谢绝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作者,
电子信箱:1345236039@qq.com
手机号码:15688538578 (微信同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