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道德经》学生活(59)

作者: 山东田夫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15:19 被阅读5次
    跟《道德经》学生活(59)

    第五十九章 重积德者,长生久视

    原文:

    治人事天[1],莫若啬[2]。

    夫唯啬,是谓早服[3];

    早服谓之重积德[4];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5],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6]之道。

    注释:

    [1]治人事天:治理百姓,保养精气。

    [2]啬:爱惜。

    [3]早服:早准备。

    [4]重积德:注重积德。

    [5]国之母:国家之根本。

    [6]长生久视:长久存在。

    译文:

    治理百姓和保养身心,莫过爱惜节俭重要了。

    只有节俭爱惜,才能早做准备;

    做好准备,就是重视积德;

    注重积德就无往不胜;

    无往不胜就无法估算其力量;

    力量无法估计,就可治国;

    有国家之根本,就可长治久安。

    这就是根深蒂固、可保长久之道。

    解读心得:

    1.本章讲的是讲治国与养生的原则和方法。老子把吝啬当做修身养性的重要美德加以颂扬,而不是专指财物的吝惜。他认为,吝啬就是在精神上注意积蓄、养护、厚藏根基,培植力量。

    真正做到精神上的“啬”,只有靠积累雄厚的德。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这就与圣人治国联系到一起了。

    “啬”在这里既可以解释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原则,也可解释为“节俭”。因为老子是十分重视“俭”德的,而这也是道家一贯的主张和作风。老子把“俭”当做“三宝”之一,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大到维持国家的统治,小到维持生命的长久,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都要从“啬”这条原则做起。所以说它是“长生久视之道”。

    啬与俭当然符合“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不过,若认为它是一种消极、退守的哲学,则未免流于表面,未能看到其精神实质。

    著名学者张松如说:“啬就是留有余地;留有余地,才能早为之备;早为之备,才能在事物即将发生之时及时予以解决;在事物即将发生之时及时予以解决,才能广有蓄积;广有蓄积,自然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自然就具有了无穷的力量。”

    2.在老子的思想中,所谓“不争”、“无欲”和“无为”,是所有生物均可采用的方式。而对于人类来说,要使这样的行为能够得到具体落实,则需要有比较坚强牢固的心理支撑点。关于“无为”的支撑点,老子在其他章已经反复提及,就是无欲。我们已经知道在老子心中欲望之源是:文字、技巧、发明、智慧、知识、权力、财货等,所以,老子在此所提到的消除和减少欲望的基本原则,就是“啬”的运用。

    3.老子由修身谈到治国,说明节俭爱惜和积德的重要性。这就是不失根本,从本做起,这样,就可身心健康,力量无穷,厚积薄发,成就大业。而不是放纵欲望,舍本逐末,因为那背道而驰,欲速则不达。

    4.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注重节俭之道,节制自己的欲望,也会节制使用物品。无论身心,都不放纵自己,不会有非分之想,不会有过度之求,凡事适可而止,内心知足知止。这样,他就能保持身心健康,内心平和,从而保持健康愉悦的生命状态。

    5.不求物质丰富,但求内心充实,做精神的贵族。生活在社会中,要不断与物质世界做斗争,不做物质的奴隶,不失自我精神家园。钱为身外之物,并不能真正养人;只有精神,才是真正充实自己的生命养分。一个内心充实的人,生活朴素,缺少世俗力量,但他内心充实有弹性,是力量无边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道德经》学生活(5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ja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