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华锡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安岗曾说过:脚底板下出新闻。这就要求我们记者,不仅要张开嘴,还要迈开腿,多采集一些带着泥巴和露珠的新闻出来。只有记者迈开双脚勤跑多跑,只有“脚底板”走过的地方,才能够留下深深的印痕,才能够采集到鲜活的新闻。
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活鱼总是在最基层。中宣部在全国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项活动,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走基层”。而很多的媒体,不论是报纸,网页,新媒体上都开设了或多或少的“走基层”栏目,如记者走基层,记者在路上,新春走基层,记者在一线等等。突出处理那些跑出去挖掘到带着泥巴和露珠的新闻。
现如今,记者们的待遇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有专门的采访车了,就有一帮“电话记者”,“办公室记者”,由于腿脚懒,整天在办公室里呆着,不愿意下基层,写新闻稿件也只是“蜻蜓点水”,切不准要害,写不很明白,这样的懒记者正在大量的存在着。
为什么这么多媒体要开设“走基层”“在一线”等栏目,因为现如今会议新闻太多,许多记者等着要通稿,改个名字就发稿。文字枯燥,版面不活,读者不看,反响不好。现货新闻越来越少,基层群众不满意,于是媒体们就开始想方设法开设新栏目鞭策着新闻记者“往基层跑”。
著名记者刘杰曾说过:没有一线的鲜活新闻,媒体无魅力;没有一线的辛勤实践,记者没出息。好的记者要养成勤快腿脚的好习惯,无论大小新闻,距离远近,都能够第一时间到现场,到基层,亲眼目睹和经历新闻发生的过程,写出的新闻才能够有活力,有魅力,有朝气。无论中外,大凡有成就的记者,脚上都是沾满了泥巴,脚上没有泥巴,就不会有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身上没有露水,就不会有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腿脚没有跑勤,也不会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等名篇佳作的形成。
新闻是跑出来的,不是走出来的,更不是打电话打出来的。记者腿脚要跑勤,那么,新闻记者要怎样跑起来呢?
1、带着脑袋跑。带着脑袋下基层,这里说的脑袋,当然是新闻脑。往现场跑,不仅腿脚要灵活,脑袋更应该要勤思索,甚至下去之前就要有所思,心里有个谱,不敢怎样都要未雨绸缪,要有准备的往下跑,有新闻记者总结说是“腿脚未动,思想先行”。
在深入现场的同时还要多思考,看见新闻事件要多分析,新闻宣传的使命就是宣传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发现和宣传社会生活中的先进典型,推进社会进步是记者不可懈怠的职责和使命。带着脑袋跑,勤思考,多分析,就能抓到“大活鱼”。
2、带着问题跑。新闻采访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被采访者的材料,准备采访的问题都要提前准备。在采访中也要时刻跟随者问题跑。当然跑下去之前的准备只是个预备,并不证明跑下去抓到的就是鲜活新闻,不光下去之前要有所思又说想,更重要的时候跑中还要有所思所,带着问题去采访,去写稿。
有时候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有时候看到的比想到的还要好,有时候还会真假难辨,是非不分,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去伪存真。
3、带着效率跑。新闻记者最怕准备不充分白跑一趟,既耽误工夫,又浪费时间。所以说新闻记者要有所准备,时刻把握自己的效率,不要做无用功,没有一个高效的效率只会事倍而功半。
既然下基层,还要想到跑那些地方,还要注意跑的方法和原则,更要找到关键点。一是要对比着跑。为了得到有用的采访材料,最好选择不同的典型,去说明同一个问题,这样更有利于说明事实,用更多的素材和案例来佐证你的观点。二是要一步步跟进着跑。也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一步步推进着采访,一个新闻事件不只是一次两次就能报道清楚,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报道和后续报道也是跑好新闻的重要原则。三是要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跑。花一点力气,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进行发掘,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邓拓先生曾经说过,“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捡,成好习惯。专门出门捡粪,倒不一定能捡很多,但一成了随时捡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知识积累,也应该有农民积粪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为我管的是牛粪,见羊粪就不捡,应该是只要是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邓拓先生是十分注重积累的,而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梁衡先生也说过“摔倒也要抓把泥”的名言,强调了下基层,多积累的重要性,每次下去跑都要有所收获,多积累一些素材,将来一定会有用,也就是“出门就不空手归”。
新闻记者跑新闻,不仅要勤跑,更要善悟。古人云,天道酬勤,都说勤奋是会有所回报的。新闻记者不光要有强壮的体力,灵敏的手脚,更要有灵活的思维,多思多悟,善于总结自己。一个有作为的记者,不光要腿脚勤,还要多思考,同样的新闻,同样的事件,在勤思考的记者笔下就会呈现出不同角度的佳作,成就不同的“大鲜活”。
2016-2-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