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顾颉(jié)刚先生(1893-1980)所著的《国史讲话:上古》阅读与思考的第三篇。本文内容以《国史讲话:上古》为起点,结合了笔者的一些思考并补充了其它的参考材料。如果本文有数据或逻辑上不严谨的地方,欢迎大家留言指出。如果想要支持这篇有趣的文章,请关注笔者并转发给朋友。
本书第一章的标题是“中国一般古人想象中的天和神“。这个标题很有意思。“一般古人”说的是古时候的老百姓,这说明这些故事不是“王朝视角”,而是更接近我们前面说的“文化视角”。“天”是”神”居住的地方。“天”和“神”都是人们的想象。“想象”说明“天”和”神”或许有一定依据,但不能作为事实凭据。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先生在《人类简史》中所说的:“我们比任何其他动物知道的真理都多,但我们相信的虚构故事更多...如果真想搞懂人类历史,就必须认真对待我们的虚构故事。只看经济或人口因素是不够的。” “国家、神祇、公司、金钱、意识形态——都是我们创造并相信的集体幻影,人类历史就是由它们统治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想象的故事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信史”。
这一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昆仑山的传说
能升天降地的巫
蚩尤截断了人神往来之路
神灵所居之处
秦与天神的渊源
上帝和鬼神也喜欢吃东西谈恋爱
神的家庭
屈原上天
下面我们将以这些内容为起点,对原书进行精读和补充:
昆仑山的传说
昆仑山是传说中西边的上古神山,众神的居所,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和《淮南子》中。除了名字,跟现在的昆仑山脉不大像是同一回事。这章讲到昆仑山能从人间直通到天上神的居所,这让人想起巴比伦通天塔。山共有三层,第一层是山体本身,叫樊桐;第二层叫悬圃,这个名字字面意思似乎是一座悬浮的空中之城,让人想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虽然很多典籍里也称昆仑山为"天柱",但《神异经.中荒经》记载:“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听起来在昆仑山之上还有天柱,支撑着悬圃。“擎天柱”这个名字的典故似乎也源于此。据说到了悬圃这一层人就可以不死,比如后世屈原在《九章·涉江》中曾写道:“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白蛇传》中的白素贞也曾到昆仑山上盗取灵芝仙草去救许仙。昆仑山第三层叫天庭,来到这一层据说就能成神。后世《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天庭居住着众神,似乎比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还多。但天庭不可随意往来,在悬圃和天庭之间,有残暴的神兽把守着九重天门。关于昆仑山的视觉性描写典籍中有很多,我们也可以来猜想一下身处昆仑山的体感。前面我们提到上古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和。昆仑山的气候似乎也如此。《吕氏春秋》记载:“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竹子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地方,这似乎可以说明上古的昆仑山,至少其山脚下的气候是相当宜人的。
能升天降地的巫
虽然昆仑山能从人间直通到天上神的居所,但并非人人可以与神往来。这类能升天降地,与神往来的人被称为“巫”。“巫”似乎有除了昆仑山以外其它通天的捷径。比如《山海经 大荒西经》里面记载了灵山十巫,还记载了夏后启曾把三个美女献给天神,并偷走了天上的乐章《九辩》和《九歌》。后来屈原的《楚辞·九歌》正是以此命名的。夏启从天上下来的地方叫做天穆之野,跟昆仑山相比是似乎一条通天的近路。
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里提到:“巫术是强迫对象来为人服务。中国称之为呼风唤雨,通过人的活动,使各种东西为人所支配,而不是单方面的求拜”,虽然“巫”在后世似乎被用来指一些奇奇怪怪的会法术的人,但在远古被称为"巫"的却往往是“神通广大”的"半神"一般的存在。根据很多学者的研究,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是“大巫”,也就是“巫”中的最强者。
蚩尤截断了人神往来之路
蚩尤截断了人神往来之路这个事情被称为“绝地天通”,顾颉(jié)刚先生的这本书里记载的版本比较简单。我们来看《国语·楚语下》里的楚昭王与楚国大夫观射父对话中的另一个版本:
楚昭王问:“《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意思是说,在《尚书》之《周书》上,已经有这样的记载:颛顼让重、黎断绝了地民与天神之间的通道,这是怎么回事?如果没有采取这项措施,地上之民是否可以登上天界?观射父说:在上古时代,民和神之间的规矩和界限是非常清晰的,也就是“古者民神不杂”。在“民”中,有一些才德兼备的人,能与神沟通,他们男的被称为觋(xí),女的被称为巫。觋(xí)和巫掌管祭祀,制定规则。“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但是到了黄帝的儿子少皞(hào)的后期,蚩尤的子孙“九黎”坏了规矩,民和神混合在一起,本该清楚的名分变得混乱不清。“家为巫史”,也就是人人都可以当“巫”,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巫”所需要的品德和才能。人们不再像从前一样祭祀,而且不能认识到自己享有的福分依托于“神”。人们乱了规矩,放纵欲望,把自己当成“神”。他们轻慢了之前对神的盟约,让“神”的地位失去威严。“神”也不再重视原来的规则。于是“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灾祸频频发生,轮番而至。于是“五帝”中的“颛顼”命令他的后裔“南正重”去跟“神”沟通,命令“火正黎”去跟“民”沟通。使“神”和“民”之间的规矩和界恢复到从前的样子。顺带说一句,这也是“黎民”这个说法的由来。自此以后,王权日益凌驾神权,“巫”逐渐成为只有“王”才能担任的职位。这也是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是“大巫”的原因。
参考书目:
左丘明《国语·楚语下》
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
喻中《法律地理学》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