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了天津。去了天津眼,瓷房子,意式风情街,以及南开。这次的旅游没有我想象中的好,但也还多少有一些触动,不如就写下来留作一段纪念吧。
【天津眼·白狐】
据说坐在天津眼上,可以看到整个天津的景象,可是排队的人太多,我们没买到票,于是在天津眼下面游荡了一会儿,我站在湖边看着湖对面泛着绿色的微光,总觉得这场景似乎应该出现在我的小说中,一袭白裙,轻抚古筝。看过我写的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对于狐妖是很偏爱的,这似乎与中国传统对于狐狸的评价大相径庭,但我受《宝莲灯》中小玉的影响很深,所以我笔下的狐妖都并非邪恶的化身。
游记之天津之行 游记之天津之行【意式风情街·魏晋风流】
去了意式风情街而没有进里面的酒吧喝一杯还是有点遗憾。我不是个爱喝酒的人,但觉得在那样霓虹闪烁的场景下,喝点小酒,微醺的跟几个好友吹着夜风,摇摇晃晃的走回住处,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我看到几个外国人微醉的互相依偎着说笑打闹着回去,想起了电影中很多国外中小阶级的日常生活片段。
回去的途中看到了一个弹着吉他歌唱的流浪歌手,想起了《背包十年》的小鹏;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档节目,一对情侣(三寿和小姬),历时一年半,寻遍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服饰拍摄婚纱照,我当时看到飙泪,很羡慕那样的洒脱的生活态度,为什么羡慕?因为大多时候自己都没那个魄力。也好想背一把吉他,有一次街头表演的经历,也许寒假可以把学吉他提上日程了。
今年国庆我姥姥病逝,这给我的触动很大。守灵的那几天,我一直盯着她的遗像看,越看越觉得人生的苍凉。眼泪不自觉的蜿蜒成河,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孙女的孝道,觉得我还没达到衣锦归乡的成就呢你怎么就走了,这个世上再也看不见你了,我甚至在那个时候愚蠢而愤恨的想,人为什么要死亡。
有一段时间,我看到很多人都会想象他离世时的场景。我想,既然结局都一样,那人生就不该仅仅是活着,而是应该想想如何活,是像《安娜卡列妮娜》里的卡列文一样仅为了维持所谓表面的尊严所不注重精神生活?还是想安娜一样为了追求所谓的精神上的契合而蔑视一切礼教?还是像列文一样为了追求思想探索不惜出现一种精神危机?
关于如何活着这一问题,魏晋时期的士人以一种随意洒脱的生活态度,不迂腐于一些刻板的礼教的大胆行径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他们不畏常规,率真洒脱的活出了一种诗意人生。
游记之天津之行【小酒馆·探险】
这次旅行偶遇了一家隐藏在众多平民居中的日式小酒馆,招牌很有东京街头的味道,可是很不幸的是也打烊了,天津人的生活不得不说还是很惬意的,晚上九点多基本上所有的餐厅都要关门休息了,很难想象挨着北京还能这么悠闲。没能进去小坐片刻,一窥究竟,还是挺遗憾的,我一直都比较喜欢去寻找那种隐藏在小巷深处的店面,可能不是很讲究的环境,但食物很地道。有种小时候跟几个小伙伴拿着一根树枝,去后山沙漠探险的感觉,去发现一个新奇的地方,宛如《天空之城》一样的一个别样的奇特之地,宛如《爱丽丝梦游记》里的奇幻梦境。似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那种感觉,很奇妙。
游记之天津之行【南开·景墙】
我对名校一直比较有情结,想着既然来天津了,就应该去逛逛南开。那天我们是下午三四点去的,很冷。我们下了地铁,又走了很长一段路,沿途看到一处景观,类似于苏州园林建筑。一面白色的景墙,墙顶是水波纹似的起伏形状,这些起伏的形状并不相同,但却很有规律,如同指尖在黑白琴键上行走,流动出一种有节奏的韵律,难怪宗白华老先生称中国园林建筑艺术表现一种飞动之美。
墙顶上面搭着灰色的砖瓦,墙的中间有一个月洞。(一般分有门无门两种,有门的称为“月亮门”,无门的称为“月洞”)透过月洞,并非能看到园内的所有景观,因为门内设置了一块太湖石,挡住了园内的大部分景观,因而就增加了无限遐想。那一刻我的脑子里出现了聊斋中的狐妖,出现了《西厢记》里越过墙头彼此相见的崔莺莺和张生,出现了古代文人在园中游走的场景……想起了郑板桥写竹石的一段话,用以描写此刻的心境再恰当不过: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
还是比较喜欢爬山,或是去一些文化古迹的地方,太喧闹的街区,好像除了照几张立于灯火辉煌中的照片心里也没留下什么别的感想。
游记之天津之行最后以孔子所说的一句话结束此篇文章吧: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游记之天津之行旅行的其他文章 获奖征文-《北岳恒山之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