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父母走在了学习成长的道路上,初心是好的,为了成为更好的父母,为了更好的爱孩子。
很多父母,也在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养了,看了这么多育儿书,一旦回到生活中,常常无法运用自如。即使依照书本实践,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突发事件。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每个孩子出生时,都同时配一张养育说明书就好了。可是,世界之所以有趣,就是有些东西充满未知,需要我们亲力亲为、用心对待,其中之一,就有养育孩子。
理论上我们都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无法取代行,但是,我们在养育的过程中,却更多地关注孩子自我发展的普遍性,而时常忽略其特殊性。外加,父母对育儿理念的一知半解,常常走向误区,甚至出现,读了很多育儿书,面对养育,依然手足无措的局面。
以下的几种育儿陷阱,你是否踩过?
一、生搬硬套
有很多家长,特别好学,读过很多的育儿书籍,学了很多的课,但是,大多是方法论,很多背后的原因不甚了解,在运用的过程中,就显得有些生搬硬套了。
有这种一位妈妈,最近有些苦恼。她6岁的大女儿,一言不合就动手打2岁的二宝。爸爸警告过多次说“再打妹妹,我就打你了。”这位妈妈苦恼的不是女儿打妹妹,而是老公说过了话,却无法兑现。
她曾经接触的育儿理念是,父母说到要做到。但是,她抓住了其中一小点理论,却忽略了整体的需求,和解决办法的合理性。
爸爸用警示打人的方式,教育打人的大女儿,很显然这种方式本身就存在问题。
比如,昨晚女儿想吃面包,请我买回家,我答应了。结果我忘记了。女儿问我面包呢,我才恍然大悟自己忘记了。赶紧给女儿解释“对不起,妈妈忘记了,现在我记在手机里,明天一定给你买回来”,她说没关系,正好自己也吃了别的东西,没那么想吃了。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会在意这些小事,反而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做到真诚,真心地关照到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舒服。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对错并不是衡量这个育儿法则好坏的标准。事情本无好坏对错之分,用怎样的心情对待,让彼此觉得舒服,并且有爱意的流动,才是重要的。
二、盲目蛮干
孩子多的地方,热闹多。一起玩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孩子们争吵或者抢夺玩具多现象。总是有那么一些家长,经常教育孩子要“大让小”,家长一边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要分享,一边不经过孩子多允许,就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人玩。尤其是6岁以下的幼儿,面对父母主动掌管分配孩子玩具,美其名曰让孩子学会分享的事情,常常把局面搞得更糟。
一个人,ta成长的道路上,内心只有建立对自己东西的足够话语权,具备足够拥有地能力让内心富足,才能真正地做到心甘情愿地分享。我们想象一个口袋里没有东西的人,拿什么来掏给别人?
我两个孩子的玩具,分的都很清楚。彼此需要对方的都需要经过对方的同意。哪怕是爸妈也没有权利主宰孩子的物品。孩子们拥有的玩具,在我们看来可能不值多少钱,但是,在孩子心目中,他们的物品,犹如我们拥有的房子和车子一般宝贵。东西的价值是无法用价格来衡量的。
等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可以在生活中,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建立同理心,让他们理解如果自己的某种行为,会为对方带来怎样的心理。
所以说,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看到问题背后的理论和原则支撑,了解孩子发展的普遍规律,才能在根本让孩子成长和学习。
三、情感忽视
生活中,有一种现象,父母们以为满口是爱,而他们的孩子却在无爱的感受下成长。许多父母,读过很多的育儿书,依然在育儿中手足无措。这类父母的共性是:事情比人重要。
有一位母亲,一次问4岁多的女儿“宝贝,你最爱谁?”女儿亲昵地唯依到妈妈身边,甜甜地说“爱妈妈”。妈妈立刻说“不对,你要最爱你自己。一个自爱的人,才能有能力更好地爱别人……”
我不知道你如果遇到这样的情景,会是怎样的感受?如果是我,我会听到孩子的回答,满含深情地说“我也最爱你,宝贝”。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组装一部机器,设计一个程序等。一个懂得自爱的人,首先是得到过很多爱的人,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才能爱满自缢,由被爱,到爱自己,再到爱他人和社会。
如果我们在学习和成长中,只是管中窥豹,无法全面地了解育儿的基本原理,孩子成长背后的整体规律和一般特征,其中,无论怎样,每个孩子还有其独特性的话。我们就很难用整体的眼光对待孩子的发展,以偏概全往往会蒙蔽事情的真相。
爱,一定是建立在彼此都舒服的基础上的。温妮科特曾说过,没有谁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个妈妈都有爱孩子的天然能力,这种爱由心而发,无人能比。我们也无需做完美父母,60分就好。
育儿书籍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孩子发展背后的真相,是协助我们更好地爱孩子的。我们的孩子,并不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只是经由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对于孩子,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就是:好好爱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