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散文想法
牧童眼里《道德经》(44)

牧童眼里《道德经》(44)

作者: 西北晓峰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00:08 被阅读2次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眼里《道德经》(44)

        《道德经》第十章赏析

            ―――牧童对抟(专)气致柔的认知

        “抟(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还是“抟”咱后面再说,现在先要明白“气”所指何意?“婴儿”有什么将点。先看“气”字释意: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体。2.呼吸:没~了。~厥。~促。~息。一~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候。~温。~象。4.鼻子闻到的味:~味。臭~。5.人的精神状态:~概。~节。~魄。~派。~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我了。~恼。~盛(shèng)。忍~吞声。7.欺压:受~。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功。~血。~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湿~。10.景象:和~。~氛。~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在这10条释意当中牧童认为第五项“人的精神状态”适用。原因是后面相比对的参照物是婴儿。

          再看“婴儿的特点”。1、婴儿看似蒙昧无知,却非常善于摹印学习,充满伟大的未知的可能性。似谦虚。2、婴儿怎会无所欲?困了要睡,饿了要吃,好奇了就紧紧抓住不放手,不舒服了要哭,号哭起来惊天动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整日号哭也不会喉咙嘶哑。显然王弼注解说婴儿无欲是不对的。应所知有限,欲停留在温饱健康上面,似寡欲。3、小儿从两三岁开始有了“我”的意识,既知“我”,就知“他”。有强烈的探知陌生世界的欲望,似好学。4、许多大人怕蛇,但三四岁小儿不怕。开始不知何故,后有捕蛇者说明白,小孩手上力不大,抓在蛇身上没给蛇有不适感,是以蛇不反抗。(牧童常见此场景中的蛇多为无毒的),似柔。5、冻了饿了小恙了哭,问题不解决不停。也有哭睡着的,醒后接着哭。似刚。

          应是“专”还是“抟”?

        专: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

        抟:音团,本义指凭借也指把东西弄成圆球形。“抟”, 以手圜之也,以手环绕如抱圆,这个字实际上是很形象的动作模拟。这里牧童认为“抟”是对的。抟很形象,如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在把东西做成圆球形的形体中,两手拱合,也示以内外有别,一是手内是物手臂手背外是空,二是无形中使胸前的小空间划归为自己的范围。这有点象拥抱,你拥抱的人或物怎会在胳膊外面呢?“抟”既有圆的形体又有欲的空间范围,只有圆没棱角不伤人才会圆润才会圆滑才会引伸到柔。

          牧童认为柔在此不仅是柔顺,还应有点“若水”的喻意。包含了柔与刚两方面的对立性和谐,对柔则柔遇刚则刚。

          至此,将这一串归总。“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本意是“尽力使自己的精神状态积极而柔顺,能像婴儿一样吗”延伸意指“摒弃杂念固守已有精神状态(抟,拱手内的内心世界)并使自己静心少欲(柔,似水,又意:少欲易知足易显柔顺)能像婴儿般坦荡率真而为吗?”

        或,“谦谦君子,卑而自牧”更契合“抟气致柔”之境界。

    注:

    1、部分文字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2、“大家们”将气释为精气亦说得过去,牧童以为释为人的精神状态更近老子本义。

    3、“大家们”将专释为聚合(集)之意更象是“抟”的指意。

    4、王弼在注解第十章时认为婴儿无欲。牧童认为不妥,婴无欲怎么哭闹?只是拥有温饱无恙之基本生存欲望没有其它杂念俗欲罢了。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牧童眼里《道德经》(4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rr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