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管理这个问题上,我们绝对不要相信用自然而然的方法就能管理好你的时间,适度的“强制性”才是管理好时间的关键。
动物也有自己的作息规律,但他们无法成为万物之灵,因为动物只有本能性而没有自律性。对于人,一个社会化的人,在时间管理上肯定不可能像动物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在时间上的自律性,必须从小培养起。否则,在长大之后,那些缺乏时间自律性的孩子就会变得拖拉、懒散、经常迟到、缺乏时间观念。
不仅是对小孩,对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我们就更要做个榜样。孩子不会听你所说的,只会听你所做的,假如你自己都是自由散漫或者低效率的,你的孩子还会怎样?可想而知。
在时间的自律与强制方面,“日更”制度是最为有效的,但也最难被我们遵守。这里面,不仅有我们本身不够自律的问题,其实也有我们对于“日更”的误解。
这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日更就是每天都必须做,只要有一天不做,就是“破戒”,就不完美。
其实,“日更”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要求你每天都必须做某件事,一天都不可以“缺席”。比如,日更文章,不等于你每天都必须更新,一天都不可以停。日更锻炼,也不等于你每天都要跑步,即便生病了也必须坚持。日更读书,不意味你就算累到吐血,心情糟糕到极点也要翻开书来看。
如果把“日更”机械化地做这种理解,我们就会陷入“教条主义”或“形式主义”的泥潭里,弊端非常明显:
第一,过于追求完美,把每日“打卡”当成了压力。
第二,一旦某天无法日更,就有负罪感,甚至因此颓废不振。
第三,过多的“日更”都集中在一天里,顾此失彼。
第四,为了“打卡”,索性应付了事,形势上“日更”,实际上做出来的东西(无论是文章还是锻炼)都是严重“掺水”。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日更”呢?
1 、以“周任务”代替“日更任务”
日更任务的弊端,就在于它的周期太短,只有一天。假如有太多的“日更任务”,这些任务互相挤占时间,难免顾此失彼。因此,我们应将完成任务的周期延长,但也不可过度延长,以一周为合适。比如,原本每天都要写一篇文章,跑步、读书的日更任务,可以改成每周写七篇文章,跑步不少于多少米,读书不少于多少页。这样,任务总量不变,但你完全可以在充裕的时间段(比如周末)多做一些,没空的时间段就少做一些。
2、把控质量,避免形式主义
一定要把质量放在首位,不能只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一篇好的文章,值得你多花两天,也比一天十篇垃圾文章好!
3、灵活调整,但必须总量平衡
除了根据时间的丰裕程度,灵活安排各种活动,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来安排对应的事务。比如,出差坐动车,你可以多读书,多写文章,但出差期间就不适合跑步了。反之,如果最近你一直都有锻炼,就没必要天天跑步了,可以偶尔偷个懒,早起读读书。
4、每天先做最重要的事,不追求面面俱到。
每天的任务不能定太多,否则,你会应接不暇。我们应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先做最重要的一两件事,一般来说,每天要做的重要事情不应超过三件。可如果你还是做不完怎么办呢?千万不要去加班加点熬夜去做,除非你明天一定要提交这件事情的成果。你完全可以把今天没做完的事情,放到第二天再去做,只要你尽力了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