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艺录历史读书
唐诗欣赏系列之四:读诗亦是读史——从《西塞山怀古》看魏晋那点事儿

唐诗欣赏系列之四:读诗亦是读史——从《西塞山怀古》看魏晋那点事儿

作者: 耕夫呓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4-08 07:46 被阅读454次
唐诗欣赏系列之四:读诗亦是读史——从《西塞山怀古》看魏晋那点事儿,兼谈刘梦得其人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行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一首怀古七律诗。怀古,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在凭吊古迹的同时,借古鉴今,抒发胸臆。

唐朝从太宗始,设立了纳谏制,言论相当自由。所以怀古诗,多借古讽今,少借古颂今。到了白居易那里,则专门写讽谕诗,找社会的茬子,给权贵们添堵,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经得起百姓的非议,受得住民众的指责,也是一个国家和政府成熟与自信的表现。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

要想读懂这首七律怀古诗,必须先了解一段历史。那么,就把话再扯远一点。

站在这首诗的作者的那个时代,把时光往前穿越500年,是西晋的时代;站在西晋的时代,再回溯400余年,刘邦ko了项羽,把天下玩到手,让江山姓了刘。

盛极必衰,是几千年的专制社会规律性的轮回,任何朝代都跳不出这个圈子,汉朝亦然。汉室历经400余年,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步履蹒跚。

在那个军阀混战,群雄并起的年代,一代枭雄曹操应势而出。孙权划江而治,刘备龟缩蜀地,中原大地已经被曹操攥在手掌心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当其时,刘家皇帝只不过是龙椅上的一件摆设品。然而,当着天下人的面,老曹始终只称王,不好意思称帝。

公元220年,也就是老曹一命呜呼的那一年,他的儿子曹丕可管不了那么多了,以禅让的名义,直接废了汉朝末代皇帝刘协,把天下和平演变过来,改作魏朝。

江山易主而无战乱,生灵没有涂炭,不管谁来当家,对百姓来说,都不失为一件幸事。然而,好景不长,曹魏只传了三代,短短的四十五年,屁股在龙椅上还没焐热,就被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以同样的手法改了招牌。

这也是曹操引狼入室的报应。这司马懿可不是一般的人物,绝对的政坛超一流的高手。他玩政治,除了诸葛亮、曹操等有限的几个人,那个时代基本上没有对手。

司马家族是汉朝的名门望族。汉室衰微,司马懿在家里做起了隐士。曹操创业的时候,看中了他的才干,请他出山,这家伙坚拒不出,逼急了,干脆深居内室,躺在床上装起“半身不遂”的中风病。有一天,司马懿看看天好,让人把他的书搬出去在院子里晒晒,没成想下起了阵雨。这家伙是个爱书的主儿,一着急,竟忘记自己是不能走路的“病人”,一骨禄爬起来,冲到院子里去救他的书。这一幕正巧被一个路过的婢女给看到了。装病的事儿穿帮了,一旦走漏风声,后果不堪设想。司马懿一狠心,把这个丫环给杀了。夫子教导曰“非礼勿视”,实话,因为看了不该看的事,是要命的。

没有不透风的墙。司马懿到底还是被老曹请了出来。勉强共事一段时间,发现曹操还真是一个干大事的主儿。于是也就死心塌地,放开手脚干起来了。这一放开,可不得了。一发而不可收,直到把曹家的江山变成司马家的天下。

当初,魏明帝曹睿英年早逝,把八岁的小正太托付给了司马懿和曹家本家兄弟曹爽。两人共同辅佐幼主打理曹魏江山。然而,这曹爽仗着是曹姓本家,欺负司马懿外姓之人,且昏花老迈。曹爽网罗了几个心腹,独揽了朝政,把司马懿排挤在了边上。司马懿气愤难平,一甩手不干了,又回家躺倒床上装病去了。曹爽这黄口小儿,不知天高地厚,竟和司马懿玩起心计来了。他派一个心腹以慰问老干部的名义,去到司马懿府上探虚实。看见司马懿老眼昏花,两手直抖,和他聊天也听不清楚了,侍女喂他汤药,干砸巴嘴,喝不下去,药汁顺着花白胡子流到前襟上。心腹回去报告曹爽,老家伙这次是真的不行了。

司马懿当时已经70岁。神鬼都不知道,他要躺在病榻上,密谋一场惊天动地的政变。他这事,只和他的大儿子司马师密议。在起事的头天夜里,才告诉他的二儿子司马昭。夜里,他派人去偷看两个儿子睡觉如何。仆人回报,大公子睡得很香,二公子不知怎么回事,好像有心事,翻来覆去睡不下。你瞧这老家伙,多厉害。

第二天,曹爽带着小皇帝,出城到郊外祭祖,司马老头儿假借皇后的命令,带领3000亲信兵,轻轻松松地就给皇城占领了。

曹爽登时就傻眼了。当时曹爽有一个管兵马粮草的很有才华的大司农,趁着混乱带着司农的官印,逃出城外,来到曹爽身边。老司农说,小皇帝在你手里,你是保自己的家业,怕什么,咱调兵遣将和他干呀!

司马懿听说大司农漏网了,也是大吃一惊,心里没底。司马师微微一笑,说老爷子您放心,我太了解曹爽这小子了,于是放出话去,只要曹爽放弃抵抗,你还当你的王公贵族。

老司农给曹爽鼓劲,游说了一夜,嘴角都磨破了。没成想天一亮,曹爽“咣当”一声将宝剑丢在地上,来了句“交出兵权,我还做我的土豪,他能把我怎么样!”老司农放声痛哭,说你老子一世英明,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蠢猪儿子呀。曹爽是曹操手下的威猛将军曹真的儿子。

曹爽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司马懿做了个局,说他图谋造反,来个灭三族,满门抄斩。

司马家建立晋朝,是乘着曹家外出祭祖夺来的,怕同样的命运会落到自己头上。所以,司马懿死的时候,留下祖训,晋朝皇室不出门祭祖,不仅如此,还规定,皇帝驾崩,不起坟陵,不种松柏,不建祠堂,不立石碑。所以,考古,今天一个汉代王陵,明天一座唐代帝墓,唯独晋朝王陵鲜有发掘。

俗话说,外敌易抗,家贼难防。司马昭一共生了九个儿子,皇帝只能有一个,其他的八个分封各地做王。这兄弟九个,就围着这张龙椅,狼一样的展开了撕咬。晋朝天下,硬生生地被这帮龙种窝里斗闹尽了气数。这是后话。

晋朝立国后,第一眼瞄准的,就是秦岭那边的蜀汉王朝。刘备托孤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老诸葛一翘辫子,刘禅没有了约束和管制,放开手脚,花天酒地地做了四十年的昏君,随着晋国大军的到来,西蜀政权立马土崩瓦解。

平定了西蜀,司马家的目光自然而然的就虎视东吴了。东吴政权,在孙权的手里固若金汤。连曹操都望江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等传到他的孙子孙皓这一辈,已经昏庸腐朽得无以复加。所以,当晋国的大将王濬帅浩浩荡荡的巨大战船,从成都顺流而下,来到金陵城下的时候,这小子乖乖地从石头城里扯出一面白旗。

这首诗就是凭吊公元280年,西晋大军顺江而下伐东吴的那场江上大战。战斗的地点在今天湖北省的大冶县。

诗的前四句,以精炼的笔法,描写了战争的过程和结局。王濬为了伐东吴,制造了许多高大的战船,即诗中所言“楼船”,“下益州”指西蜀已经平定,乘势顺江而下。“金陵王气黯然收”,相传战国时的楚威王发现南京这个地方现王者之气,就派人掘地埋金以镇之,金陵这个名称由此而来。而今金陵的王气随着晋朝大军的到来黯然而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为了阻止 王濬的战船,在江面布置了众多的铁链,结果被 王濬用大火烧断而沉入江底。总揽前四句,有着很高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仗工整,语言凝练,在内容的表现上,一“发”(船队出发),一“收”(王气黯收),一“沉”(铁锁沉江),一“升”(降幡高举),就高度概括了这场战争。后四句点怀古之题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般借景抒情的诗,都是景先情后,而这里呢作者却是情先景后。“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所谓物是人非。世事在不停地变迁,而山川风貌并没有随人世而改变丝毫,西塞山依然在那里静静枕江而卧,浩荡的江水依然从山脚下滚滚东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战争早已成过眼烟云,江渚之上,举目望去,落木潇潇,苍茫的芦花在秋风中摇曳。

望着滔滔江水和静穆的西塞山,作者的思绪由遥远的过去又回到现在,怀古伤今,不禁想起了自己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的遭际。

刘禹锡这个名字,想必大家不会生疏。这首诗是他公元824年由四川夒州调任和州(今天的安徽和县),船过湖北大冶的西塞山而作。

刘禹锡 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他与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都是诗文圈里志趣相投的好友,也是政治改革的同道中人。

在考公务员的时候,与柳宗元同一天接到了录取通知书,那时候称“同榜进士”。

刘禹锡在仕途上的遭遇也颇富戏剧性。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当权者向足球一样踢来踢去,但是,他这个人心理素质很好,并没有因为官场失意而成天到晚的唉声叹气,意志消沉,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已成千古佳句。

逆境的时候,他不悲沉舟,而喜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他不怜病树,而是向往万木峥嵘的春天。

他又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诗人人。个性是艺术家的必备。官员任性,靠的是权力,富豪任性,靠的是金钱,而文人任性,一方面靠的是才气,一方面靠的是骨气。

在他三十三岁的时候,跟着当时的名相王叔文搞政治改革,可谓是少年得志。王叔文改革失败,他这一条船上的人,当然跑不掉。这一贬就是十年。

人人都向往交桃花运,这刘梦得却是倒了桃花霉。

刘梦得倒霉在桃花上

后来被重新启用,回到长安。屁股还没坐热呢,游长安的玄都观,赏桃花,写了一首诗,得罪了权贵,又被踢出去了。这一去就是十四年。

那首诗说“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人把某些权贵讽喻为俗艳的桃花,并且哼着鼻子说,看你们现在这么门庭若市,那是我走了之后你们才爬上去的。

得!拜拜吧!您再走吧!

十四年以后回来,该学乖了吧?非也!这老先生撸起袖子,一副找政敌挑战的架势。他又来一首《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我 刘禹锡又回来了,我还要游玄都观,我还要写,如今庭园荒芜,当年的光景不再,但我刘郎依然故我,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呀!瞧瞧!这气度!

刘禹锡还能随遇而安。在外地做官,长期的受巴山楚水的熏陶,他注重汲取当地民歌的营养,开一代诗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竹枝词》这样的民歌味儿较浓的新体裁,节奏明快,语言生动,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千年的歌声,依然朗朗。

可爱之人,必有可贵之处。做人,尤其是做为一个文人,真要学学刘梦得,心胸豁达乐观。

作于耕读堂

相关文章

  • 唐诗欣赏系列之四:读诗亦是读史——从《西塞山怀古》看魏晋那点事儿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行依旧枕寒...

  • 读诗心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诗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

  • 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名诗,被誉为唐人怀古之绝唱: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

  • 《西塞山怀古》

    古垒西塞随四海, 千寻铁锁遗炮台。 桃花三月寻舟去, 龙窟寺前牡丹开。 2017/3/15

  • 练字之西塞山怀古

    因为刚练字不久,所以有些字的力度,字形把握的不是太好,不过还是很想跟大家分享爱国诗人刘禹锡先生的《西塞山怀古》 ...

  • 小猫抄唐诗之一: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唐诗别裁》: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 千寻铁锁沉江...

  • 读《唐诗三百首》(202)

    《唐诗三百首》第202首,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原文】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 底 西塞山怀古

    底 西塞山怀古 唐 ·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xùn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

  •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三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

网友评论

  • e104fb58314c:拜读恨晚!晴空一鹤👍
    耕夫呓语:@清风徐步 谢谢雅赏🌷🌷
  • 绿杨荫:好故事,看得非常过瘾👏👏👏
    可惜我去过两回黄石了,也没去西塞山看看。
    绿杨荫:@耕夫呓语 😜去过荆州,荆州还有古城墙,保存得不错。
    耕夫呓语:@绿杨荫 好像浙江湖州也有个西塞山,但应该不是那个古战场
    耕夫呓语:@绿杨荫 要去看看。你是省会城市的,要下到基层考察。😁😁
  • 懦愚:唉,看完此文心中大不平啊。点赞量六,加我一个七,兄弟高才,隐于野草,可惜可叹。简书也确实太让人失望!:beer::beer::beer:
    耕夫呓语: @懦愚 过奖啦!
    懦愚:@耕夫呓语 可能我太浮躁了,还是兄弟有境地啊。我只做到尽量不投稿,其他实在太汗颜了:sweat::sweat::sweat:
    耕夫呓语: @懦愚 文章是要等知音的!静静地等待!💐💐👍
  • 小司空:拜读,当真好文,很喜欢刘禹锡,一首《西塞山怀古》,咏史诗的大家里也必当有其一席之地!作者又谈到了魏晋,拜读!
    耕夫呓语: @年昔逸尘 惭愧!谢谢!
    小司空: @耕夫呓语 的确,融入江南民歌因素的小诗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乐观的心态也是喜欢他的原因,耕夫老师写的好文,拜读
    耕夫呓语: @年昔逸尘 刘梦得的诗读起来很上口,因而出了不少佳句,广为传颂。
  • 一地月光:耕夫老师真是博学多才,看您的文章,受教不少。
    一地月光: @耕夫呓语 我也就是小情小调,读书不多,所以文字很肤浅。
    耕夫呓语: @一地月光 你观察生活的能力也强。不像我,躲在故纸堆里拾荒。
    耕夫呓语: @一地月光 过誉了!你的文笔很流畅,有写作功底。
  • 梨孟之:说的好,读诗需明史。
    耕夫呓语: @独行world 是的。唐诗中喜欢插曲一些前朝典故,不明史,理解起来就很困难。

本文标题:唐诗欣赏系列之四:读诗亦是读史——从《西塞山怀古》看魏晋那点事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ac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