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笔记(十六)

作者: Kant_14 | 来源:发表于2018-01-28 22:11 被阅读138次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这一章引用孔子的话,从天下国家的治理讲到个人的修身,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具体的实行办法,最后落实到个人的“诚”字上。

第一段从哀公发问开始,讲解整体逻辑。“文武”是文王、武王,“方策”是简牍典籍,以文武为例,讲政事取决于人。“敏”是“速”的意思,“蒲卢”是芦苇的意思,只要贤能之人在位,好的政事就能得到迅速推行,就像芦苇一样快速生长。

要用好人,就要按中庸之道修养己身,就要亲身实行仁义之事。“杀”第四声,等级的意思,所谓行仁义之事,首先就是按照亲疏等差、贤能分别来实行礼的要求。无论是区分亲疏等差还是贤愚不肖,都是天理的一部分,所以又必须探究天理。

等级不等级,已经不是今天的重点。本段逻辑在于:仁始于事亲,或者说,如何对待身边的人;义在于知人,或者说,让每个人做自己适合做的、应该做的事;为此二事,必当知天,或者说,了解纷繁世事的运作原理与大道本源;有了这两个方面的基础,才能任用贤能之人,推行善政,从而做好事情,治理好天下国家。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第二段讲五达道、三达德,也就是天下共通之理的实际内涵。为行五达道,需要三达德,而智仁勇真正实行起来,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是本章最后的落脚点:诚。有些人生下来就知道这些道理,有些人学了才知道,有些人历经困苦才知道,有些人生来就能实行这些道理,有些人出于厉害关系才实行,有些人勉勉强强才实行,然而真正了解与实行之后,在修养自身与治理天下的结果上,并不会有什么区别。

“子曰”二字,朱熹判断为衍文,子思进行删减的时候没删干净,因为按《孔子家语》所载,这两个字前面还有哀公的一句话“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也。”加上这个问答过程,“好学近乎知”以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更清楚了。

哀公说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呢?好学、力行、知耻,照这三个方面去做,就能修养自身,成就德行,用好人,行好政,治理好天下国家。朱熹并引用吕氏的话说“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徇人欲而忘反,懦者甘为人下而不辞。故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可以说讲得非常清楚了。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第三段具体讲到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眩”是举止失措之意,指依赖大臣来处理政事,“既”念“细”,“既禀称事”是按照考核结果发给粮食的意思。这九条原则是有先后顺序的,由修身而道业,进而家国天下。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第四段讲,要实行五达道、三达德、九原则之类,还有更根本、更细微、更初始的东西,那就是明乎善、反诸己、顺乎亲、信乎朋友、获乎上,从而能居于一个治理的位置上。“诚”就是天之常理,就是中庸之道,而一个人通过修养逐步达到“诚”的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就是“择善而固执之”的过程,最终可以达到“从容中道”的境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措”是停止的意思,这一段讲所谓“择善而固执之”,就是“学、问、思、辨、行”,就是坚持不懈地去求索与实行。朱熹注解说:“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又引用吕氏的说法,“盖均善而无恶者,性也,人所同也;昏明强弱之禀不齐者,才也,人所异也。诚之者所以反其同而变其异也。夫以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

第二十章以后,就围绕着“诚”的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相关文章

  • 《中庸》笔记(十六)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

  • 中庸十六

    其十六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

  • 《中庸》首读笔记(2019.9.11~14)

    《中庸》首读笔记(2019.9.11~14) 一、感悟、启发: 细述什么是中庸之道、如何行中庸。 修身、齐家、治国...

  •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22》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22》 今天是己亥年丙寅月戊子日,正月十六,2019年2月20日星期三。 上一节,船山论述...

  • 《中庸》(十六.齐家)

    题解 这一章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强调道“不可须臾离。”...

  • 中庸三十六

    其三十六 《中庸》结语: 《老子》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自助者,天助也;助人者,天下归之也。 《礼...

  • 中庸大道——讀通札記(676)

    讀中華點校本《卷六十六》,感:1、中庸大道。通覽歷史,俯瞰古今,中庸大道,生死之道,不可不慎。首先,何謂中庸大道?...

  • 《大学》学习笔记

    笔记-有熊 参考《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论语》中华经典诵读教材,团结出版社 ………………………………………...

  • 《中庸》笔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命”者,一而殊,历经所有的可能,遍历也。“性”者,殊而一,遍历所有可能中...

  • 《中庸》笔记

    《中庸》(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笔记(十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ft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