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教育方式
我在阅读班级的小组日记的时候,我总感觉到学生的人数好像不够。我仔细的核对了一下,我发现小杨竟然已经好几周没有写过小组日记。我的第一反应是小杨以前饭的错误都冒出在我的脑海。小杨,一个父母常年在外的留守儿童,而且还是从外地转到这个地方读书。有很多毛病,打架、让别人写作业、课堂睡觉……我感觉到必须好好的严惩一下,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的情绪非常的激动,我急忙把小杨叫出教室外。在叫小杨出教室的过程中,我看见小杨瘦小的身体和没有表情的脸。我猛然感觉到一种心疼的感觉,我想这是我自己的孩子,我现在会怎么处理?是不是简单的批评或者是体罚一下呢?
我让小杨在教室外边站着,我并没有急着出去。我必须缓和一下自己的激动情绪。我故意在教室的行道里多走了几个来回。这个过程,我一直在思考,我把小杨叫出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提醒他犯了错误,还是为了惩罚他?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他,还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威信呢?我的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是小杨没有把小组日记没有写的这个行为让自己生气,还是感觉到自己的“命令”没有得到遵从,有一种被挑衅的感觉?是为了教育还是发泄?在这样慢慢的质问的过程中,我没有愤怒的感觉。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我要提醒已经没有写小组日记的孩子继续写,病把以前的写上。学生没有写这已经是一个事实,我发怒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我要教会孩子面对问题的时候,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学生没有及时写小组日记可能是贪玩,可能是不想写,可能是很忙……总之,有很多原因,自己没有必要用发怒的方式去解决。我必须把这个问题的解决权交给小杨。
我走出教室,小杨看见我出来。头低下,一句话不说。这是学生面对错误的方式,低头,一言不发,看你把我怎么办?可能学生以前猜好,他将会受到一顿暴风雨似的的批评,甚至有可能得到老师的更厉害的惩罚。他已经有了心理上的戒备,表情就更加的悲痛。我让小杨把头抬起。 我告诉小杨,你告诉我,我为什么把你叫出来?他低着头,声音很低的告诉我,没有坚持写小组日记。我问,你为什么没有坚持?告诉我一个合理的理由?他告诉我说,他不喜欢写小组日记,他感觉到没有话可写。再一个这一段时间作业太多,没有时间去写。我接着说,我给你十分钟时间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改怎么解决?
小杨感觉到我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没有他想的那么可怕。头稍微抬的高了一点,脸上的表情也丰富了。我给他时间让他去想,目的是让他自己想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处理方式,这也许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式。因为作为班级小组日记是孩子们的一个额外任务,目的是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我不能在这件事情上影响孩子的情绪。教育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杨最后告诉我,他在两周之内,写20篇补上自己没有做的。我笑着告诉他,这是一个谎言,你根本办不到,你这是敷衍的行为,没有意义。他听了之后,嘴角微微一笑,好像我识破了他的伎俩。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亟需离开老师,他们会答应老师的所有要求,只要老师能够马上让他们离开。这样的答应是没有意义的。我告诉小杨,你这样做没有意义,也没有诚意,我折中一下,你在两周之内,补上八篇就算你完成任务。但是,以后就不能在犯这样的错误。他愉快的答应了。
小杨高兴的回了教室。看到孩子高兴的离开,我感觉一种欣慰,自己没有伤害到孩子。孩子犯错误需要我们不断提醒,不断的鞭策,而不是用武力镇压孩子,让孩子不犯错。可能,犯错误是孩子的本能吧,在犯错误的过程中就慢慢的成长。很庆幸自己没有生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