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因为外在的人或事件而突然感到异常愤怒、焦虑、抑郁或者内疚。
这样的时刻,我们总会将自己的情绪归因为,那个变态上司,那个苛刻的甲方,那个不听话的孩子,那个态度恶劣的服务员,那个不关心我的老公,还有那个永远满腹牢骚的老婆。
然而事实呢,对方也许根本就是无心的,你却早已被巨大的负面情绪所淹没,丧失掉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事实上,承认自己反应过激而不是把脏水泼到他人或外在事件身上,确实是需要勇气的,也更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
儿子马上2岁了,正是自我意识萌发阶段,虽然他的语言能力在同龄孩子中已经很突出了,但是仍然频繁出现打人和咬人的问题。如果是因为突然生气,不会表达愤怒情绪导致打人和咬人的行为,我都觉得尚且可以理解。
问题是,他经常在玩耍玩得很高兴的时候,冷不丁咬住你并且在你狂喊疼的时候还不肯松嘴;要么就是突然拿着玩具朝你脑门一砸;前一秒还是无比和谐的亲子时光,下一秒老母亲就满身伤痕,不得不说,真的很让人恼火。愤怒情绪涌上来那一瞬间,什么无条件的爱,什么正面管教,什么不吼不叫,通通都没有用,必须捞过来打一顿屁股,最不济也要怒吼一番以泄愤。结果当然是以儿子的哭闹结束。
不后悔是不可能的,只好认错。好在孩子总是善良的,也总是健忘的,下一次继续重复这种轮回。
直到今天看到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
一个很奇怪的教育行为:家长阻止小孩打人,如何阻止呢?打孩子。一边打孩子一边大声呵斥:“还敢不敢打人?还敢不敢打人?”
让人羞愧的无地自容。想到自己每次教育儿子不要打人的时候说的话,都是“你要控制你自己”“要有自控力”,结果呢,是一个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儿子遇上一个情绪失控的母亲,这样的教育实在是太可笑了。正应了古典老师在《跃迁》那本书里讲到的破局思维。
孩子打人—妈妈生气训斥/打人—孩子哭—妈妈道歉—孩子打人
一件事之所以来来回回,是因为这个局里根本没有解决方式。除非你能看透这个局,破局跳出,才能停止这种轮回。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前方,需要后退一步,看到整个系统,找到破局之处。
本质上,因为用训斥或打人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要打人就是错误的方法。那么在这个系统中怎样才能找到破局的关键呢?我认为是家长对自我过激情绪的管理。
或者说,所有亲子关系产生问题的根源,就是家长在情绪上太容易被孩子牵着走了。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阿尔伯特埃利斯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这本书中,将我们的过激情绪归纳为一个情绪的“致命四人组”:包含过分烦躁、过分生气、过分抑郁、过分内疚。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这种反应过激呢?就是心理学上经常会提到的ABC模型。
![](https://img.haomeiwen.com/i7713472/39943042f9b2591f.png)
可以看出,要想不受制于人和事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在A处发生的事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B处的所思所想才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在C处的感觉和行动。
通常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就是因为被困在B处三种病态的思维方式中。
一、灾难性思维方式。典型的想法就是“万一......怎么办”“当......时,我会疯掉的”“要是......的话,我死定了”“当......时,我就恨死了”
二、绝对论者思维方式。倾向于以下面几种形式思考“我必须......”“我应该......”“我不得不......”“我只能......”“我一定得......”“我非......不可”诸如此类。
三、合理化思维方式。合理化就是弱反应,这是对发生的事否认或不当一回事的拙劣举动。一般表现为“谁会当回事?”“别烦我”“那又怎样?”
把事情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是三大逼我们成为情绪奴役的主要方式。
回到刚才孩子打人的那个话题。为什么家长会对孩子打人的行为会这么愤怒呢?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并不是所有的孩子打人都一定会导致其家长大怒并选择用打孩子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
让家长愤怒的,不是孩子打人这件事本身,而是家长看到孩子打人这个行为,当下内心产生的想法。从恐怖化的“如果我不打他一顿,他是记不住教训的”到应该化“我必须好好管教他”,最终在来来回回循环中选择合理化“无所谓了,反正我也管不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始终无法破局。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调节自身的非理性思考方式呢?
明白了过激反应的起心动念,在情绪发生的当下能够有所察觉,是第一步。真正要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改变,让我们破局走出来,还需要不断刻意练习。
同样,书中也给出了四个步骤:
一、在C处问自己,在这种情形中(A),我的感觉和行动究竟有多么不够恰当?
二、在B处,问自己:我是怎么想的,以致把自己弄得如此不开心?
三、我如何反制和回击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四、我能用何种更佳之选来替代我的恐怖化、应该化和合理化?
最后,这本书最人性的地方在于,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最重要的。生活中的所有情绪,生气、愤怒、紧张、愧疚、悲伤等等,并没有什么不对。我们所要学习的,是将这些情绪控制在范围内。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改善。我们鼓励你为改善过激反应而朝三个目标进发:不要频繁反应过激;当反应过激时,降低其激烈程度;不要让过激反应持续时间太长。
最终,成为一个不会随随便便就被外在的人和事牵着情绪走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