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本教材要写那么多的字?当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物理世界:
你会发现,教材之所以要写这么多字是因为它在“解释”,那么,它在解释什么呢?它在解释规律。那它为什么要解释规律呢?因为我们掌握了规律,就能用它来解决现实问题,既能解释过去的一些客观现象,又能预测未来的一些客观现象,这也是为什么教材的文字总是那么地抽象了,但是物理世界的规律是具有超越时代性的属性的(因为在恐龙时代也有重力、浮力、速度这些什么的啊),所以它的规律的稳定性也就特别地强,也就是说,物理世界规律的时代性大于人类自身的时代性,掌握了物理世界的规律,就能受用一生。但是在物理世界里,研究者是人,研究对象是客观物质的规律,但是它不研究人类大脑这个客观物质的规律;
文字语言:
接下来说说文字语言这个东西,它的规律体现在什么地方,体现在“概念”这两个字,概念就是语言的规律。当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概念后,然后别人说了一句话后,我们就会明白别人在说什么,这个“明白”,就是感受到了语言规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解释对方说了什么,可以知道别人了解了什么东西;但是如果有一些词语的概念我们不明白,那么别人说了一句话后,我们就不明白别人在说什么,这个“不明白”,就是没有感受到语言规律,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解释别人说了什么,也不能知道别人了解了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接下来是为什么一门语言不好掌握呢?因为文字语言规律的时代性与人类自身的时代性差不多,且不稳定,为什么?因为你会发现语言带给人的感觉变化得特别快,比如说“呵呵”这个词,在以前就跟“哈哈”是一个意思,但是现在呢?带有一定的贬义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一门语言特别难学习的原因,因为它的规律的时代性不稳定(即语感不稳定,语言感觉其实就是语言规律),一会儿长,一会儿短,还有地域差异性,所以一个国家就得设立一个官方语言,以此来保持语言规律的稳定性,使得它较易于学习。但是在文字语言的世界里,研究者是人,研究对象是人类思想的产物,即文字语言的规律,但是它也不研究人类大脑这个客观物质的规律。
物理世界的客观物质有客观规律,人的产物文字语言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那么,人类大脑这个客观物质也存在着规律吗?
当然存在
人类大脑的神奇之处在于两个字“意识”,意识本身就是无形而实存的,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个规律(所有感觉的集合体),语言促使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生,意识的产生是因为人类借助语言来概括和区分了自然界中的物质,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因为人类使用语言区分开了“我”与客观事物(关于动物有无自我意识其实可以通过镜子测试来说明),而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又会反过来促进人类语言的发展与变化,即语言规律的时代性问题,所以人类的意识与语言其实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自然演化的过程中人体的生理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关于发声的嗓子与舌头,使得人类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便又促使了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产生,意识与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又使得意识得以发展,而人类大脑的矛盾就在于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那么,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各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你能够看明白接下来我说的,你的大脑使用率将会大大提升,甚至接近大脑可控部分的百分之百(我没有在开玩笑,我说的提升大脑使用率并不是指的《超体》、《超人》那样的,那种超能力从生理上来说只能说是身体的内部构造、基因都是跟我们不一样的,我说的提升大脑使用率是基于我们人类现在的生理构造上的)
意识决定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能反映意识,并对意识有能动作用。(简单说,意识就是我们的想法,自我意识就是我们对我们想法的想法。在通常情况下,自我意识都是存在于潜意识里面的,关于为什么其实是很难解释的,这是因为在解释时别人是处于意识状态下的,而当别人处于自我意识状态时其实又不需要解释了,因为别人处于自我意识状态也就意味着他明白了。所以这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圈子里边,所以我以前说真正能够从根本上解放自我意识的是每一个人自己。人与人交流时都是处于意识状态的,而当一个人跟自己交流时才是处于自我意识状态的,如果你能够明白这两句话,那么我以前讲的鸡汤与毒鸡汤的故事你也就能够看明白了)
当自我意识正确反映意识,并作用于意识时,将会对自身的行为起推动作用(同一性);反之,对自身的行为就起阻碍作用(斗争性)。因此要想推动自身的行为,就必须使自我意识符合意识。当意识与自我意识处于同一状态时,人会产生正面情绪或者没有情绪产生;而当意识与自我意识处于斗争状态时,人会产生负面情绪。(如果不是很明白可以等看到后面的例子后再回过头来再看一遍)
意识也可被称为主观,而主观符合客观,才能对客观事物起推动作用,因此,当自我意识符合客观时,身体的行为将会受到强烈的推动作用
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同一性体现在自我意识符合意识时,身体的行为将会受到推动作用,且不会产生负面情绪。
说大点,就是三观符合客观现实,又或者说是一些自认为是客观的现实,但是还没有遇到过新的客观现实来修正自己的三观,所以在遇到冲击三观之前的现实时,自身的行为也就不会受到影响;
说小点,就是潜意识中的自我意识符合现在的主观(意识),主观又符合客观,比如说,想吃饭(主观决定了自我意识,然后自我意识开始驱使主观寻找对应的客观),有饭吃(主观找到了对应的客观,主观符合客观),开始吃饭(自我意识符合客观,推动行为产生),并不会产生负面情绪,要么产生正面情绪,要么不产生情绪;
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斗争性体现在自我意识不符合意识时,身体的行为将会受到强烈的阻碍作用,随之产生负面情绪。
说大点,就是三观受到了冲击,三观崩塌,使人迷失自我,让人感到绝望,而自我意识为了抵抗这种观念崩塌产生的负面情绪,就会使人产生指责的行为,以此来保证精神不会崩溃;
说小点,就是自我意识不符合现在的主观,还是比如说,想吃饭(主观决定了自我意识,然后自我意识开始驱使主观寻找对应的客观),没饭吃(主观没有寻找到对应的客观,主观不符合客观),产生负面情绪(因为主观不符合客观,之前的自我意识也就不符合客观了,吃饭这个行为受到了阻碍作用,继而产生了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又会驱使主观赶紧去找饭这个客观(然而负面情绪其实也主要是自我意识决定的,意识间接决定的)。
但是人还有一特殊能力,就是幻想与期待,幻想与期待能够使得假想的主观暂时符合客观,继而使得自我意识符合了客观,避免了负面情绪的产生,还可能产生了正面情绪;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意识在满足自我意识的同时,也并不全部满足的话,那么自我意识也就会驱使意识去产生行为,且正面情绪对行为也有推动作用
接下来说说大脑的“漏洞”之处以及解决方法:
如果意识接收到的信息是客观的,那么自我意识就会保存这个客观信息并在意识有需要时提取出来发送给意识,这个时候的意识就是客观的;
如果意识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客观的,但是意识以为是客观的,那么这时自我意识也会保存这个实际上不客观的信息,并在意识有需要时提取出来发送给意识,这个时候的意识就是不客观的,但是意识与自我意识都不知道,因为自我意识是由意识来决定的,而自我意识又会反作用于意识。(这就是大脑的“漏洞”之处)
比如说:在一次任务失败后我认为“我不适合做这个”,那么我的自我意识就会保存这个想法,而当我再次失败时,我的自我意识就会发送那个想法给我的意识,然后我就会说,“我果然不适合做这个”,这个时候,自我意识接收到了意识的新的想法,那么它就会保存这个新的想法,长此以往,大脑在这个相关方面的知识接收能力就会逐渐被封锁起来,阻止相关知识进入大脑,最终“失去”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我不适合唱歌”,那么关于唱歌的学习能力就会逐渐被封锁起来;“我不适合看书”,那么关于看书的学习能力就会逐渐被封锁起来;“我不适合打篮球”,那么关于篮球的学习能力就会逐渐被封锁起来;“我不适合在很多人面前讲话”,那么关于演讲的学习能力就会逐渐被封锁起来;“我不适合学理科”,那么关于理科类知识的学习能力就会逐渐被封锁起来,“我不适合与人相处”,那么关于与人相处方面的学习能力就会逐渐被封锁起来,等等等等都是如此(这些都是大脑使用率受到限制的根本原因,并且“事实”还会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些就是大脑“漏洞”的具体表现);
而如果在一次任务失败后我认为“我失败是因为这几个方面没有注意到”,那么我的自我意识就会保存这个想法,在新的一轮任务里,自我意识保存的想法将会作为意识的指导思想来指导意识上一次没有注意到的方面(而在上一个例子里自我意识对于意识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在新的任务结果出来后,就算没有成功,结果也必定会有提升。
因为在这两个例子里任务是什么不清楚,所以失败与成功这两个词的定义也是相对的、模糊的、没有量化的。
再来说说习惯的本质以及如何提高身体的执行力:
因为意识决定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能反映意识,并对意识有能动作用。所以,当意识产生的当下能够满足的需求输入到了自我意识时,自我意识会再反作用于意识,自我意识接收到的信息将会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来指导意识,即自我意识符合意识,从而产生了行为,意识会消耗意志力,而处于潜意识状态的自我意识不会消耗意志力,它只会驱动意识产生行为去执行想法消耗体力,这样,就节省了意志力;也就是说,我们的习惯行为其实都保存在了我们的自我意识里,习惯的执行是不会消耗意志力的,而养成习惯就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学习(习惯的形成其实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
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行为,因为学习伴随着思考,所以这个行为是必定会消耗精力(体力、意志力)的,消耗了一定的精力后,意识产生了不符合当下学习状态的想法时(即胡思乱想,使得自我意识不符合意识了,从而阻碍了学习这个行为),最好立刻停下来转移转移注意力,或者放松放松大脑,小憩一下(不然会使自我意识不符合意识,产生负面情绪),然后过个几分钟再回头继续学习,这样会使得学习这个行为更加顺利地执行。(其实跟番茄工作法的性质差不多)
如果当意识产生了对于当下来说无法满足的需求时,自我意识应该是不会驱动意识立刻产生能够满足该需求的行为的,如果产生了相应行为,基本上都是以违法的形式产生的。理想也是一种对于当下来说无法满足的需求,但它相当于是给自我意识定了一些目标,如果意识能够细化这些目标,那么自我意识也会保存这些细化后的小目标,并会驱动意识产生行为去达成这些小目标;如果意识只是对自我意识输入理想,不细化目标,那么,自我意识也就只是会保存这个理想,并不会驱动意识产生行为。
所以,也就是说,决定行为的根本因素是“客观”的自我意识(“客观”之所以打双引号是因为意识有时候会把自认为的“客观”发送给自我意识)
当别人说你不适合什么的时候,可以说别人说的是对的,但其实也是不对的,你要向他问清楚,问清楚你是具体哪里没有做好,并且你要认真倾听,或者自己寻找具体哪里不够好,这样你就能通过反复的刻意练习来获得灵感了,或者说通过刻意练习来建立非常牢固的条件反射(灵感中的经验)。
李小龙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不怕遇到练习过10000种腿法的对手,但害怕遇到只将一种腿法练习10000次的强敌。”
人类的强大其实就在于人类能够通过刻意练习建立大量的条件反射
我虽然不能解释为什么在通常情况下,自我意识存在于潜意识里面,但是我知道如何觉醒我们的自我意识,而觉醒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又需要使用到意识,如果你能够明白这个方法,那么你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在通常情况下,自我意识存在于潜意识里面?”,那么,如何觉醒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呢?
人的身体遵循时间维度的单向流动性,而人的意识能够在时间维度上任意跑动,当意识离开当下,跑去回忆过去,想象平行选择的可能,以及预想未来可能的时候,便造成了意识与身体的分裂,而要使意识回到当下便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又要取决于意识。
也就是说,当你意识到你正在做什么,你正在看什么,你正在想什么,你正在说什么的时候,这个“意识到”的瞬间就是自我意识觉醒的瞬间,而这个“意识到”又是取决于你的意识的。
比如说,如果你现在意识到了你正在看我写的东西,那么这个“意识到”的瞬间,就是你自我意识的觉醒瞬间。
为什么我说人与人交流的时候都是处于意识状态的?
因为你会发现,人们在交流时,特别是发生争吵时,都是在思考对方的话语与态度,而没有去思考自己的这个思考过程,很难激活自我意识,所以说都是处于意识状态的。但是在争吵中一旦有一方意识到了自己正在干什么,并且做出改变,而不是继续评论对方,那么也就意味着矛盾逐渐开始消散。当然,在矛盾逐渐消散后,另一方也有可能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意识。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地觉醒我们的自我意识,那么,自我意识的觉醒将会成为一个习惯,即条件反射。届时,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是那么地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