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到路边的早餐摊立着写有“早歺”的牌子,有些小伙伴可能就要对此杠一波了,难道不应该是“早餐”吗?这是个错别字吧。
其实,这与我国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有关,也就是简化字的简化字。
汉字拉丁化
在近代的学术圈曾经有这样一种想法:先把繁体字变成简体字。
然后通过归并和缩减笔画把简体字数量变少以及笔画更简单。最后便用拉丁字母来替代简体字。
这个主意被称为汉字拉丁化。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此很不能理解,但是在近代的历史环境下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汉字拉丁化可以实现,那么一个普通人在一个月内就可以实现“能读能写”,可以让当时的中国如同神话一般的提升识字率。
这种想法不只中国有,在汉文化圈内的不少国家都曾做过这样的尝试,不过除了越南均告失败。
简体字及二简字
建国后的1956年,国务院发布《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
在这之后,进一步简化汉字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开始有人利用第一次汉字简化的原理自行对汉字进行简化。
所以在1975年,文字改革委员会便向国务院提出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在简化字的基础上再次对汉字进行简化。
到1977年12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开始试用二简字。1978年3月,教育部开始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
二简字表一共753个新字,而常用汉字数量是3700多个,也就是占了1/5。
但是开始试用后,人们发现二简字不仅难认而且字形相当难看。
如上图所示,捂住右侧的汉字,你根本不会知道左边的二简字是什么意思。
不仅如此,连含义都让人困惑。
比如“副”、“傅”、“付”三字都归为“付”,“副总理”改为“付总理”,让人以为是付姓总理。
由于使用上的种种不便,1978年4月,教育部停止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
1978年9月,全国所有报刊杂志停止试用二简字。
虽然此后又作出了种种修改,但二简字还是没能成功推广,最终在1986年6月,二简字正式被废除。
虽然二简字早已被废除,但在如今的生活里,仍有不少二简字的影子。
像早餐摊的牌子经常写作“早歺”而非“早餐”、“豆腐”写作“豆付”就是一些例证。
二简字被废除后,汉字拉丁化的想法彻底终结。
最终,在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规范汉字的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