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作家,历史学家,诗人等,号称“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有《北京法源寺》、《阳痿美国》、《李敖有话说》等100多本著作,前后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创下历史纪录,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
今天跟大家分享他的代表作——《北京法源寺》,一本非常优秀的历史小说,基于历史和大量的资料典籍,又感性地赋予丰富的小说情节和鲜明观点,让人身临其境,看得滋滋有味。
喜欢《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会非常喜欢这种文风,史不像史,小说不似小说,散文不类散文。
两者介绍历史的方式非常相似,都是基于客观的历史事件,再结合自己对历史深厚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我曾一度有点怀疑,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手法就是从这本书借鉴的。
历史总是枯燥的,满是琐碎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如同坚果的壳,冷冰冰、硬梆梆的,无法引起共鸣。
但李敖和当年明月用自己渊博的知识,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撬开这个壳,呈现出丰富、美味、有营养的果实。
虽然《明朝那些事儿》和《北京法源寺》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书,观点也有待商榷,但这些书至少能让我们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解读历史,引起我们对历史的兴趣。
主要内容
该小说主要描述了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爱国志士为改变中国现状而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当时晚清政府昏庸愚昧、顽固不化,帝国主义趁机瓜分中国,纷纷在各地开设租界,一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救国。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发动了这次戊戌变法,他们幻想在不触动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和不推翻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变法维新,取得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效果,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他们说服当时有名无实的光绪帝实行改革政府机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废除八股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但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最后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国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宣告失败。
李敖先生在这次事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力透纸背的文笔,聚焦这段近代中国最黑暗的历史,诗意地描绘了一批爱国志士的心历路程,并穿插讨论了真善与伪善、愚忠、家国、因果、佛法、生死等话题,不局限于大事件的描写,以主要人物的心理作为切入点,用思辨的形式深入挖掘他们思想的博学、矛盾和冲突,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康有为
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学贯中西,强闻博记,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五岁能诵唐诗数百首,六岁就读《大学》、《中庸》、《论语》和《孝经》等经史。长大后继续博览群书,攻读了大量传统经典,主张济人经世,不纸上谈兵。
但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22岁那年还一个人跑到山里读书,主要读经世致用的书,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
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康有为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从此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至于他的书法,用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的话说,就是:“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由于思想先进,又巧于把握时势,康有为被一大批“仁人志士”追随。
但最后结果出乎意料,他作为原来的维新派,到了后来却成了阻碍进步的绊脚石,反对革命,主张改良,维护封建制度,成了保皇派。
梁启超
被公认为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从小就是一个天才,“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后来认识康有为,被康有为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举动所折服,便抛弃旧学,拜康有为作老师,接受了康有为的改革主张和变法理论,逐渐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
变法失败后跑到日本。后参与辛亥革命,与老师康有为的“保皇思想”对立,反对帝制。
梁启超门下有多位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的学生,如著名诗人徐志摩、第一位获得国葬待遇的蔡锷将军等。
谭嗣同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从小是个世家公子,家世显赫,父亲曾任湖广总督。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虽然父亲是体系内当官的,但他对八股文非常反感。
他仰慕那些锄强扶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此外,他在佛学上有很深的造诣。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被誉为“佛学彗星”,一个是东晋时期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写了一部佛学经典之作《肇论》,奠定其在佛教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另一位便是谭嗣同,写了《仁学》,为现代人开拓了“应用佛学”的领域,将佛法精神贯注于现实社会。
在北京认识了梁启超等人后,便跑到“时务学堂”协助梁启超,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
变法失败后, 于1898年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我们是要忠于主人,还是忠于天下?
忠于主人,即愚忠,比如令人惋惜的岳飞,明明知道自己侍奉了一个昏君,却依然遵守“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教条。
虽然留下了忠臣的名节,却害苦了四方百姓,只因名将一死,朝廷少了抵挡敌军的猛将,大敌入侵,导致百姓生灵涂炭。
岳飞成全了他自己的忠,却使万千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
这样的忠值得吗?
忠于天下,即广义上的忠,是对国家尽忠。比如改朝换代时,总有一些很有才华、也很有骨气的人不肯受新朝廷的招安,宁愿饿死也要对前朝的皇帝尽忠。但如果他们转变角度,接受招安,想的是造福国家,反而是百姓的福分,国家的转机。
真正的英雄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只要是对百姓好的事,他就会去做,不会受限具体的朝代和皇帝。
如何鉴别真善与伪善
一个人倒在地上,你停下来说了句真可怜,表示同情,然后转身走开了。
你有善心,但是没有付出善行,这是真善还是伪善?
一个人倒在地上,那个人恰好是上司的亲戚,你想通过这个来巴结领导,或者你看到旁边有记者,不管你的思想多么肮脏,反正你最后还是去扶他起来。
你没有善心,却付出了善行,这是真善还是伪善?
甲杀了一个人,乙想杀一个城市的人,但没有杀。
甲和乙谁的罪孽大?
佛法会说,乙的罪更大。因为甲的行为已经终止了,结果是杀了一个人。而乙虽然暂时未杀一人,但乙有杀一城人的想法,所以乙的罪更大。
从这一点上看,佛认为因果的轮回是不停息的,因此善心比善行更重要。
但是,人的内心本来就是复杂混沌,善恶共存的,我们根本无法去证实和比较内心,如果用善心来评判,会不会根本就没有可行性?
要做出来的善才算是善。
比如说吃饭,必须吃,想吃和说吃并不算吃,一定要有吃的行为。善也是这类性质,善要有行为,没有行为的善就算是伪善。
谭嗣同为什么不逃亡?
戊戌变法失败时,大家都收到了风声,提前逃走。康有为在英国人的保护下逃到了香港,梁启超在日本人的保护下去了日本。
谭嗣同也有充足的时间逃走,梁启超和好友王五还亲自去劝他,但最后他还是选择留下来。
不想连累家人。
谭嗣同的父亲曾两次兼代湖广总督,为正一品封疆大吏,可以说谭家乃是富贵之家。如果谭嗣同逃走了,就会祸及家人,所以谭嗣同选择留下,并伪造和留下父亲反对自己参与维新的证据,保护家人。
想用自己的牺牲唤醒大众的觉醒。
革命有很多角色,有人负责领导,有人负责执行,有人负责顾全大局,有人负责流血牺牲。
谭嗣同选择了牺牲的角色。
他想用自己的性命告诉当时的人们,”改良“救不了国家,只有革命才行。他活着不会有什么损失,但是如果他死了,而且是从容不怕地死去,却能迸发出极大的能量。
最后,他成为了一座灯塔,成为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激励后来的人们前赴后继,冲锋陷阵,不畏生死,走上革命的道路。
这样说来,谭嗣同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总结
“《北京法源寺》不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小说,它透过李敖的理解,将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剥离史书,立体得呈现在读者面前,虽然那段历史距今将近有100年,可是在字里行间,我们仍能感受到先驱们澎湃的热血,无畏的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