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国学文化经典读书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章 不虚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章 不虚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22-08-19 15:11 被阅读0次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章 不虚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为什么要无为无思,是想让人的身心“虚”空,只有身心虚空了,“德”才能进入,人的心意才不会被其它所控制。韩非子认为贵无为虚,是为了“其意无所制”心意不受牵制。这里绝没有排它性,反而更具有包容性,因为“德”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规律不分好坏,不分轻重,凡是规律均可入心。这里“制”人的思想是人的自以为是,也就是与规律相对的思想,而思想是分好坏的,与规律相符者为好,与规律相悖者为坏。

佛教与道家都讲“虚”,讲虚的目的是让“无为大法”与“德”进住身心。不管是宗教教义还是主义学说,天下学问都是为解决天下之事而存在,绝没有凭空存在的学问。而且佛教教义以入世为根,出世为本,道家法家更是入世治世为基。现实的问题是人的思想坏了,既不慈悲为怀,也不按律办事,更不依法为事,怎么办呢?让这个世界坏下去吗?不会,先贤们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弘扬善法,传播正能量,不厌其烦地对众生讲解,抱着不抛弃、不放弃、一个也不能少的济世态度,讲到今天,直到人们无为无思化为虚者。

韩非子认为现世的人们绝大多不懂真正的道家学说,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故意做无为无思状,认为这就是虚,孰不知却落入了世俗的空虚中,无所作为,无所奉献,无所事事,失去了人本有的本性与本能。

对于故作无为无思者,韩非子进一步讲解道“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意思是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的人,他的心意常常不忘记虚,这就是被虚所牵制了。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背其而过。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故作无为无思者,就像是小和尚一样,他们放不下“无为无思”,整天想着“无为无思”,反而被其牵制。

鉴于不虚者韩非子说“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意思是说他的心意不受牵制。现在被虚所牵制,就是不虚了。韩非子眼中的“牵制”是痴迷于“无为无思”的表相,就像传销者被“财富”迷惑了一样。想想,我们是不是牵挂太多,被牵制的没有了自我,也许这就是真实的我们,勇于面对生活的我们,敢于战胜困难的我们。但这种牵挂是责任,牵制是守则。

《金刚经》中佛祖用无量福德来“诱导”信众,可最后佛祖以身说法告诉须菩提佛祖也是无法可说、无法可得,因为有法可说有法可得,就是破了“不住相”的戒律。相对老子的“无为无思”说,如果佛祖说有法可说、有法可得,那终将会被所说所得而牵制,而这所说所得也只是佛祖自己的自以为是,绝不是无为大法,真正的佛法。天下圣贤的思想是相通相联的,都是至善至真的学说,道法自然。

【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

在公司管理中,老板一定要让企业文化与公司制度与时俱进,具有生命力,以便适应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能就制度而制度,只看到制度的条文,没看到制度背后的内涵。如果就制度而制度,就会受制于制度,这并不是制定制度的初衷,制度也不会产生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章 不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du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