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1)
20岁出头,在大学接触到给学生心理咨询课程,第一次认识了百忧解。这是一种抗抑郁的药物,通过抑制神经中枢对血清素的摄取,来治疗抑郁等其他心理疾病。血清素,是一种被称为让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激素。
听这名字,百忧解,仿佛不管你有何种忧愁,吃了它都可以获得解脱。不知道你有什么感觉?于我而言,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人的心情原来是被体内的激素影响的,原来“感觉”,这种精神世界里虚无缥缈的东西,实实在在的被一种物质调控着。
这是我第一次懵懵懂懂的在想,当人通过药物变得开心,那种开心岂不是虚假的?为什么有人会愿意追求虚假的东西呢?
毕竟,我也没机会吃百忧解去体验一下,而没过多久,当咖啡走进我的生活,我有了一次体验的机会。在那之前,家里人都以“小孩儿不能喝”为理由拒绝了我。那时候的我还是乖小孩儿,也就作罢了。
上大学是在21世纪伊始,印象中咖啡还不像现在这么盛行,我和宿舍的同学一起冲泡了不知道哪儿来的雀巢袋装速溶咖啡。那种心慌、心脏狂跳的感觉记忆犹新,身体里仿佛涌现了无处安放且上下乱窜的能量。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好想去操场上疯跑。说出来大家都笑了,觉得自己确实疯了。
在那以后,咖啡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喝了难受,但间或会吃咖啡口味的糖或者冰激凌,因为喜欢那种苦甜交织的感觉。
30岁前后的某个早晨,坐在办公室的我感到十分困倦,不知怎的想起咖啡可以提神,便买了一杯。过了一会儿突然感觉精神起来,头脑清晰了,思维速度变快了,连说话速度也快了,说话的意愿也强烈了,还特别爱笑……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无意的尝试各种各样的咖啡,经历了喝少了不够劲儿和喝多了睡不着,我终于摸索出规律,关于什么时间和什么咖啡因浓度的咖啡最好,既有精力工作和学习,也不至于半夜瞪着眼睛凝视黑夜。
直到几年后怀孕,谨慎的我决定暂时告别咖啡,发现自己变得有些萎靡不振。不知是孕期反应,还是因为失去了咖啡因的加持,生活好像变慢了,人也变得懒洋洋的不想说话,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原来定下的目标让我觉得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
有一个瞬间,关于“感觉”到那个问题又来了,难道那个充满激情的我是虚假的?这个平平淡淡的我才更真实。
直到35岁前后,我有了一次顿悟。学习教练让我养成了自我觉察的习惯,慢慢的,我多次发现自己在晚上想法总是比较消极。如果恰逢晚上发生了什么不愉快,更会有种人生糟透了的感觉,似乎做什么都无济于事。而当第二天早上,我迎着刺眼的阳光走出家门,事情还是那个事情,我感觉似乎没那么糟了,感觉到了一切都是有希望的,好像阳光启动了我头脑中的另一种程序来应对现实。
我的感觉怎么可以有这么大的不同呢?每种感觉都那么真实,可明明该有一种是虚假的吧?而且,我到底该相信哪个感觉呢?
我开始搜集和学习关于“人”的想法如何运作的理论,并找到了一些答案,它们一开始让我感到惊讶,进而重构了我对“人”的认知,也彻底重塑了我对“人”的感觉。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