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70年代,那时候家里很贫瘠,没有什么宝贝。压箱底的,是一个包着白色绢帕的,紫红色的盒子。
打开这个长方型的盒子,里面是一层又一层,折叠好的白色丝帕,丝帕上别满了各式各样的毛主席纪念章。纪念章特别精致,图案各异,有主席系着红领巾笑容满面的、有主席红旗飘飘中招手致意的、有主席戴着草帽在田间地头的……颜色更是五彩缤纷,有蓝色的,红色的,金色的,透明浮雕的……大的像拳头,气势磅薄,小的像小拇指肚,精巧别致。
那时候的我,没见过比像章更夺目的宝贝,所以,当母亲小心翼翼地打开丝帕,展开给我看的时候,我目瞪口呆、爱不释手。可是,母亲却一个都不肯给我,而是急急折起,仔细收藏起来。
直到退休后,母亲要迁往外地,临行前收拾东西,才把这盒宝贝像章交到我手里。我不由得问她,记得小时候,很多人胸前,都别着毛主席像章,为什么你会收藏起来呢,是不是有特殊的意义。
母亲笑了,轻声说:“对啊,这是我们的青春,是回忆,是一段历史,能不精心收藏么。”
其实,母亲的青春岁月、她们那代人的经历、上山下乡、大炼钢铁、她最后怎样返城考大学,与母亲有关的一切,我都充满了好奇心。可是母亲很少提起,就算我问起,她也是三缄其口,笑笑就过去了。
关于那个年代,母亲的心,是封闭的,是不愿提及、不可触摸的。我不知道那里,有过怎样的澎湃,又有过怎样的隐痛,只能从偶尔的罅隙里,窥测到一些历史的踪迹。
在母亲的老相册里,有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母亲,还是个美丽稚气的少女。那是一张合照,照片里的两个女孩,梳着齐耳短发,穿着同样的军服,摆着同样的动作,一只手背后,一只手举在胸前,擎着一本书,封皮正对镜头,上书《毛主席语录》几个大字。女孩子脸上,是纯真、自信的笑,眸子里,闪着明亮、坚毅的光芒。
母亲的腰疼病很厉害,尤其到了阴雨天,腰疼得下不了床。记得曾问过母亲,她这病的来历,母亲只是淡淡地说,那是在下乡插队时,落下的毛病。我惊异地、心疼地盯着母亲,想像着16岁的她,这副羸弱的身体上,担着沉重的扁担,一趟又一趟地穿梭在风雨里;想像着烈日炎炎下,母亲挽着裤管,弯着腰在田地里插秧,汗水如小河般,浸透了衣衫;想像着母亲住在阴冷潮湿、跑风漏气的破屋子里,盖着一层薄薄的棉絮,身体蜷缩成一团……
母亲的年代,对于我而言,是个谜团一样的年代,我无法洞悉她的心路历程。母亲吃了那么多苦,落了一身的病,可是她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声叹息,而是坚韧地、默默地承受着。她默默珍藏起她的青春、她的岁月,珍藏起那种,我们这代人难以理解的信仰、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