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的第二期郑渊洁坐在茶室里,缓缓地向台下的父亲诉说着自己深深的爱意。没有任何掩饰,这么直接地真情流露,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和那位鬓发苍苍的老人。
《青慕集》中有一首诗名叫《重爱》,还记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父亲老了,在长大的今天,岁月是两只白色蝴蝶,落在了父亲鬓边,我试图上前驱赶,才发现那是刺眼的发白。”
那位老人坐在台下,花白了的头发,却依然精神抖擞。我们似乎并未看见岁月在这位老人身上刻下的痕迹。他依然去青松一般站立在那里,笑着对董卿说“我现在四点起床更新微博,已经有三十六万粉丝了。”他始终拥有一颗年轻的心,积极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
爱的陪伴在郑渊洁的心里,他是一位慈父,虽是军人出身,却从未对他动过拳头。哪怕他被学校退学,他也愿意耐心看完他情节曲折动人的检查书,知晓并非他的过错,然后微笑着看着他,安抚她的不安与难过。他知道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内心潜藏着的创新。一篇作文,他不过是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他愿意包容愿意呵护他的这份创新。所以从学校回来,他会在田埂间,把他搂在怀里,用那双粗砺却温柔的大掌抚摸他的发顶轻声坚定地说,“孩子,我在家教你。”那句话和这田间的风一起吹进了他的心底,那双手给予的温暖一直留藏在时光的记忆里,陪伴他度过人生的冬季。
父母是他最忠实的读者,是父亲在检讨书中发现他的文字天赋,也许他是适合的,走向文学创作的这条道路。蓦然想到杨绛先生《将饮茶》里的那段话“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他就这样支持着他,在每个夜晚,悄悄走进他的房间,为他的钢笔上满墨水,让他能在纸间自然流淌自己的所思所想。其实,他们只是不善言辞,却默默地用行动告诉着我们:孩子,我爱你。
父亲那个夜晚,他看见他拿着钢笔,细心地为他灌满墨水。月光静静地洒落在他的身边,发间的银丝和月色融为一体,他惊觉原来已过了好多年,那些过往的岁月齐齐涌上心头,还记得在火车上,看到那句“孩子,我在家教你。”自己在火车上放声大哭。开口叫了声父亲,却发现嗓音哽咽。那一夜的促膝长谈,父亲问他,“这本童话月刊,你打算写多久?”他握住父亲大手,笑着说“你和妈妈活多久,我就写多久。”父亲顿了一下,反握住他的手,一如记忆里的温暖,“你写多久,我和你妈妈就活多久。”这大概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最美好的期许,最动人的鼓舞。孩子,只要你一直用心写下去,我和母亲就会一直陪伴在你的身边,因为我们从未离开。
父亲:我会一直写下去“在金色的童年,父亲是座年轻的高山。
我借着他的胸膛,攀爬到他的肩头
总是能看的很远,很远”
时钟滴答,一圈一圈带走光阴。记忆里,是父亲迎着朝阳,在田间耕耘的模样。那个男人,顶天立地,用脊梁撑起了整个家,是他身躯为他们抵挡风雨,从不退却,一直呵护着身后的家人。他们总是这般,默默地为自己的儿女付出,从不要求我们回报什么,唯一的心愿,只是希望儿女一生平安喜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父亲也是军人出身,从小对我的教育一直很严苛,不过严厉的背后,潜藏的是一颗柔软的心。这一点在我外出读大学的时候,有了深刻的体会。他总会催促着母亲打电话给我,问我近来可好,然后自己坐在一旁靠着电话仔细听着,只是不作声。他会提前两个小时在火车站口冒着寒风等我下车,母亲曾告诉我,我回来的那天晚上,他总是睡不着,生怕晚点,接不到我。当寒夜里看见他挺拔的身影时,心角有块地方突然就塌陷了。黑夜里我悄悄拭去泪水,然后笑着走向他。
龙应台曾说“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 。”他们总是在我们身后,无怨无悔地付出。经年的陪伴,他们的爱在时光里凝成琥珀,永不褪色。这一次,我们应该学会成长,这一次,换我们来守护他们。
朗读结束,郑渊洁说“我希望父亲能活到120岁以上,然后六世同堂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