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
这本书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时候,印数不多,只有区区几百本,在作者去世前没有重印过。它的内容是讲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人来到瓦尔登湖,在岸边建一所房子,过上了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居生活,并在隐居中写下动人的篇章。
我想大家应该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了。瓦尔登湖因一个人一本书而名满天下,他就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和《瓦尔登湖》。
我来自乡间,无数次的亲历过山川,河流。经历过十月大地的凋蔽,了解大自然的更迭。所以,梭罗的《瓦尔登湖》与我似乎相见恨晚。他笔下的绿色湖泊,繁盛的森林、天空中的飞鸟、寂静春日的场景都勾起我的乡愁和遥远的记忆,——只有自己亲历过的自己追求过的生活才如此铭记于心。
托马斯·艾略特曾称《瓦尔登湖》是“超凡入圣”的书。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梭罗几易其稿,实属不易,给它冠于过多的名号,违背了他创作的初衷。经典作品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引起共鸣。这已经足够。
瓦尔登湖四周的土地据说是他的好友爱默生的庄园。当地政府的一些机构来让他缴纳税金时,梭罗根本不屑一顾,消极的反抗。据说后来政府逮捕了他,是一个朋友(也许是爱默生)替他补上了税款。为此,他写下了著名的《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
这就是《瓦尔登湖》了。世俗里不会有这样的精彩。关于这本书有很大争议,有人说它是疗伤式的作品,美国佬甚至把它归类为哲学思想或文学浪潮。影响力可见一斑。
1845年3月,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借了一柄斧头,然后融入自然之中。他第一天住进森林里是1845年的7月4日,恰巧是美国的独立日。
《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在黎明时分的宁静,城市的喧嚣趋于平静,人们在疲睡,大地是同一种色彩。此刻,随梭罗置身于瓦尔登湖的岸边,春天的清晨和冬日的黄昏。
一个人,一座湖泊、一柄斧子、一所房子、大自然和星空。心灵的窗户敞开,然后用文字筑造一个智慧的王国。他在思考,独白、空间的清净,道德律与神性。
蓝色的天空下,静谧的湖水旁,那是梭罗与自然邂逅。读《瓦尔登湖》,应该选择安静。否则,读不出其中的神韵。在这样的环境里阅读,梭罗式的生活体验如同身临其境。毫无疑问,他是西方文学的一个传奇。
梭罗是一个反叛的人,从他对政府的消极还能看出一点无政府主义的影子,或者说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偏激,他的思想令人费解,他在第一篇(经济篇)里就展开了对老一辈的激烈批判:“我在这星球上生活了30多年,还没有听到老长辈们哪一个字是有价值的,甚至连热忱的忠告也没有……新一代人抛弃另一代人的业绩,好像离开搁浅的船一样。”这些话看上去有点刻毒,梭罗对自己的观点毫不讳言,他批评那些吹毛求疵的人在天堂里都能挑出毛病来。
梭罗称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眼睛”。他强调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荷马史诗等古典作品在他眼里“本身如同黎明一样美丽”,赞美古代作家的劳动是“英雄的文艺劳动”。他谈古今中外,随手拈来。他学识渊博,在超验主义那帮人里,他是独特的存在。他完整的思辨力和精美是很多作家无法比拟的。
在他笔下,湖水是跳跃的生命,大自然的音符是美妙的。他说“春天来临”就是“黄金时代来临。”他和周围的农民,渔夫交流。有时候他也渴望有访客来,但他似乎交往得很少。他寄情于山水,在他看来大自然和天空不应该被糟蹋。
使我惊讶的是他还能计算出建造小木屋的费用,种植各种蔬菜,记录差额盈余,井井有条。虽然这些数字有些拖沓,但从侧面反映出梭罗是一个细腻的人,并且注重细节。
冬天的清晨他能看见猎狗在森林里穿行,黄昏时听猫头鹰歌唱。他从城市中来,在这里他才发现自己真正拥有灵魂,是这里的森林,湖水、天空、大地、劳作,净化了他的灵魂。
从本质上来说,人生都是孤独的。享受孤独其实就是表达一种内心的平和。那城市的喧嚣近在咫尺,而他只向往大地,仰望星空。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遵循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才是人生,哪怕经历苦痛。所以,梭罗说听天由命是一种绝望。
梭罗的文字符合鲁迅说的三美:音美,意美,形美。书中的篇章《湖》《阅读》就是这种三美的典范。抒情的流畅的,仿佛掌握了大自然的语言,融归一体。这种表述体现了梭罗的冷静,融洽,敬畏。只有当懂得敬畏自然,才能体会到自然的美之所在。
在这样的环境里仿佛是简单的哲学,像传说里的隐士。后来他说:“我第一年的林中生活便这样说完了,第二年和它有点差不多。最后在1847年9月6日,我离开了瓦尔登湖。”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里,建一座木屋,使自己得到升华,激发灵感,相得益彰。在和大自然的的相处中,是梭罗对自身的塑造。梭罗也把极简主义的生活发挥到了极致。
这样的生活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众乐乐不如独乐乐。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也是一位恬淡平和的极致的生活追求者。读《瓦尔登湖》,去享受自然给予的那份天然,感受自然的魅力。如果你带有复杂和烦躁的心情,那么请不要翻开这本书的扉页,那将不会有收获,如同你永远无法触摸倒影中的影子。
孤独的人,孤独的旅程。
梭罗留下的作品不多,但质量上乘。古往今来,写大自然的作品比比皆是。但对大自然这样亲密和把它的色彩呈现得这样五彩缤纷的,《瓦尔登湖》是珠玉中的最夺目一颗。有人曾批评《瓦尔登湖》有些太过自我,依我看这种自我恰恰是这本书的存在的意义。
瓦尔登湖,上帝的眷恋。
1862年5月6日,44岁的梭罗告别了文学与人世。也许当时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失去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爱默生惋惜地说道:“美国还不知道(也许知道一点点)她失去了一个多么伟大的儿子。”
我对自己写过的文字,有的满意,有的不满意。我原本以为《瓦尔登湖》应该出自我的笔下。所以,我正为这点自负奋斗着。
《瓦尔登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