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到中年,工作压力自不必言,家庭的担子扛在肩。
子女教育是家庭的核心。在此予以关注,谏言一二。与天下父母共鉴。
对于家长而言,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直接反映在学习方面。表现为学习效果差,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看不进去书,厌学、逃学、早恋,沉溺网络等。对此,通常认为原因在于,孩子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各门功课,学习计划性、系统性差,学习能力弱;无法正确处理各种诱惑与压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力缺失。为什么出现这些现象?为什么学习动力缺失?为什么学习目的不清?究其根源,是因为青少年处于生理心理成长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产生的后果。这就需要得到及时、最好是实时的心理指导与救助。这一过程,家长的影响和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会出现抑郁、强迫等症状,甚至导致严重心理问题,如抑郁症、强迫症等。因此,家长朋友们需要有充分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做一名业余心理工作者,工作对象就是您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朋友等各种角色,发挥积极的作用。
青少年教育及心理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不是某个家庭的个别现象,如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应该首先接受实事;同时,也反映出青少年心理是一个毋待着手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每一位学生家长的参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元素,又是相对独立的单元。一个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就是一个家庭内部出现了某些问题,家长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学生家长的参与”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家长作为问题的解决者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家长应该考虑自己在孩子心理问题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影响,这一点很容易被乎视,但这一点确实不应被乎视。
下面一起来分析一下孩子心理问题的具体成因。同时,看看家长在此过程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实际工作中发现,影响学生心理的外部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单纯型因素
直接来自于学习活动。学生具有学习的主观意愿,但不知道如何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这是一个关于学生学习动力的个案。
某女,15岁,高一学生, 面临文理分科问题,无法抉择,十分苦恼,学习受到一些影响。如何帮助该女生激活自我心理成长机制,使其通过自我审查、内省,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较清晰的认识和规划。从而自主解决面临的文理分科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步骤一,请该女生列出对自己性格的五种描述;
步骤二,请该女生列出希望自己具备的五种性格;
步骤三,请该女生列出希望未来从事的五种具体职业;
步骤四,通过上述步骤,与该女生共同分析其具备的性格优势,找出其性格优势所支持的具体职业与其所希望从事的具体职业的交叉点;
步骤五,根据交叉点所指向的职业J,结合该女生目前学业课程设置,分析其从事职业J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与其学业中文理分科课程相关面;
步骤六,在此基础上,由该女生通过自主分析,确定其文理科选向。
通过以上方法的引导,该女生确定选择文科,明确了学习目标,提升了学习动力。通过追踪反馈,该女生后期学习刻苦,学习状态较好。
单纯型因素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许多学生会因为无法很好的跨跃这个心理成长障碍,而对其学习及身心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见,家长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您对于青少年心理教育有一定了解,可以在第一时间引导孩子走出困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2.诱惑型因素
青少年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而渴望被理解和接纳更增强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意愿。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外界的各种信息或事物,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心理要求,那么将对其产生很强的诱惑力,这时对他们而言,学习的意义无法与这种诱惑力相抗衡。
寻求交流促使他们愿意向同龄朋友推心置腹,如果选择的同龄朋友是异性,可能会出现早恋问题;与此同时,青少年还会选择其他变向解决方式,寻求心理依托,比如投入网络或其它事件。如,某学生与同学交往中接触到网络游戏“魔界”,感到“只要在游戏中努力打,级别就会不断提升”,体验到成就感和认同感,渴望被接纳与认同得到变向满足。沉溺网络两个多月,期间辍学。父亲“暴打”其一顿。其后,行为上脱离网游,“但心理很依恋”,严重影响学习。
首要任务,是使孩子认识到这种精神寄托的消极面,克服诱惑;最终目的,是使其要求理解和接纳的心理得到正常满足,使其健康成长。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很特殊,如果家长在心理工作者指导下与学生建立良好沟通,则事半功倍。
3.压力型因素
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认同或否定是极端性的。取得的学习成绩好,其优越感与成就感自我体验会夸大。如果遇到失利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对于成人而言的普通压力,反映在青少年身上,心理承受的压力将十分巨大。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疏导,后果难以预料。
对于青春期学生,最常见的压力类型包括近期现实的升学压力,未来预期的就业压力,父母期望与要求过高产生的压力等。
个案:某男生,其父母望子成龙。第一年高考,成绩达到普本建档线,父母希望复读一年,考取重点大学;第二年高考,成绩达到二本建档线,父母希望当年入学,但其认为未发挥出应有水平,决定复读; 第三年高考,成绩达到某普通师范专科建档线,父母对成绩再现出很失望,最终决定接受专科教育,同时于心不甘。
该生自述:心理压力很大。认为虽二十岁,心理年龄仍停留在十六七岁,自己能力低,无可救药。干什么都没意义,缺乏信心。高考后,整日无所适从,睡不够,有时下床后不想吃饭,一个人闷着,能自己呆一整天,然后睡觉,睡眠不好。有轻生念头。心理诊断结论为抑郁症。
请家长朋友们思考:针对此案例中学生出现的症结,哪些环节家长是可以作为的?如何作为?同时,请回顾问题产生过程,家长在哪些时期作为可以避免问题恶化?如何作为?
总之,青春期属于个体成长的特殊时期,心理发展复杂、充满矛盾,通常称为“困难期”、“危机期”。青少年身体的急速成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具有成人感,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人平等相待;有了成人感便要求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家长给予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实际上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我认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这是个体发展中的矛盾,是人生必经的矛盾冲突,是青春发育期的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成人感一方面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束缚,拥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十分渴望得到家长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另一方面,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使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闭锁性,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事实上,他们十分渴望在一定程度上向自己认为可信赖的成人朋友谈吐心声。
感谢团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国启先生对本文给予的关注和肯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