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其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心理特质,即使有父母的遗传因子,环境对一个人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不可能存在有完全一样的环境因素,因此每个人就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表现出的思想和行为特质,自然也不会完全是父母的拷贝。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有的天赋,让孩子做自己,那一定是最好的自己。
无数事实案例已经证明,如果滥用成人世界的权威和力量,去让孩子做你我或他人眼中的所谓“佼佼者”,给孩子设计人生,结局往往事倍功半或得不偿失。
因此,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教育的目的是科学的引导孩子释放天性。对于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每个家庭中为人父母的,有着无以替代的角色和不可比拟的作用。
一、关注孩子的情绪
对于成年人来说,负面情绪的宣泄和正面情绪的体验,是保障身心健康的润滑剂。对于孩子来说,情绪的正常表达和自我体验具有相同的效果,而对于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形成有着更多的意义。
由于成人的经历丰富,他们与孩子们所处的环境也不相同,因此为人父母,切忌用成人的世界去代替孩子的世界,切忌用成人的眼光去揣测孩子眼中的世界,切忌用成人的情绪去扼杀孩子的情绪表达。
孩子的心理对外界的洞察是敏锐的、充满好奇的。
一方面,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对于孩子也许是太好玩、太有趣了。比如,听相声专场,孩子欢笑的频率和强度总是很高。孩子欢笑时,也许我们不能第一时间了解,但一定要第一时间正面回应,如果不知道如何说,那就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本身就是具有感染力的。
另一方面,在成人看来很平常的事,对于孩子亦或是太可怕了。比如,父母因家庭琐事发生争论,在孩子看来是可怕的。当孩子因为父母的争吵而表现出负面情绪时,不要把孩子赶走,“大人的事你不懂,一边玩去!”。而是要及时停止争论,关注孩子的情绪表达,并在第一时间,以孩子能够接受的友好方式去沟通,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并真诚的告诉他们,父母是相爱的,父母是爱你的,父母只是有不同的观点,而又很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去说服对方。
父母通过各种友好的方式,给孩子基于尊重的真诚的沟通,十分重要。这样,也许孩子再次面对父母争论时,会学会倾听,也许还会主动告诉父母他们想法。
二、关注孩子的想法
为人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而实事上,在一些父母的教育理念中,“我问你…你说…”,是父母常用的对话模式,“有问有答”是父母与孩子对话过程的基本要求,“有问必答”是父母对与孩子对话结果的必然要求。孩子处于这样的所谓沟通角色中,挤牙膏式的、逼问式的对话,其结果非但不能完全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不能让孩子向父母表达内心,相反,这种对话模式是父母在把自己的意志和暗示强加给孩子。
“我问你,脸上怎么这么脏?是不是跟同学打架了?说啊!”“我不小心摔的。”“为什么不看清楚!”…诸如此类的对话模式不陌生,这样的对话往往是以孩子的唯唯诺诺或沉默而结束,父母说痛快了,也以为孩子都听进去了。但在孩子的眼中,这不是对话,不是主动的表达,而是被动的逼问;在孩子心里,惊慌的猜测父母的问话用意,不安的揣测父母想要的答案,所说出的也不会是真心话。因为对孩子来说,避免被父母斥责是第一位的,至于真心话,那是“真心话大冒险”,孩子们是不太敢尝试的。
如何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方法很多。对于步入小学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他们能理解的基础上,家中的一些事情不妨与他们共同商讨。让孩子从小就了解自己在家中除了享受“权利”外,还要承担自己能够并且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让孩子对“大人的事”发表看法,给予评论;让孩子为家里、为父母办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孩子乐于做的。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他们必然处于群体的边缘,而不能进入中心。允许孩子适度介入大人的事,这同时会打开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心,是父母了解孩子的好时机,是与孩子沟通的好时机;孩子也会愿意与父母说他们世界的事情和他们的想法,还会告诉父母,他们想要怎么做。
三、关注孩子的行为
在孩子的世界里、在孩子的眼里,许多事情是未知的,他们的行为是具有探索性的,也是一种试错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意义很大。
在关注孩子行为的过程中,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三方面是父母可以做的:
一是允许和鼓励孩子去尝试,去做。这是尊重孩子的方式之一,也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想法,这会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培养孩子分析、判断和总结的能力,千万不要忽视它。
二是引导孩子去实践。有时,孩子有想法,但由于面对未知的事物,不知所措,有时会选择放弃尝试。这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或与孩子一起去做,在这一过程中,会培养孩子的勇气,和保持面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
三是对于孩子的实践,及时给予肯定。
总之,父母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要允许、鼓励和引导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通过实践,孩子会学会很多很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在孩子世界同样成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