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简单翻译下:这是违反天理的,他们忘掉了人承接自然的大道,古时候称这种行为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人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也是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也是顺依而死。安于时运顺从自然变化,哀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人们称为自然的解脱。
指穷于为蕲,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简单难翻译下:“指”通脂肪的脂。燃烧的油脂作为薪火总会烧完的,火种却能传续下去,永不熄灭。
【谈心得】
庄子讲完修道人的吊唁后,接着说吊唁时的一通大哭是“遁天倍情”,是违背大道、违背天理的,因为“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就是说这是忘记了身体的形体和大道一样死不生不灭的,古人称之为“遁天之刑”,也就是生命有生有灭的现象。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你们的老师老子应时而生,顺着自然而去,“安时而处顺”,这是赞美老子是得道的圣人,“哀乐不能入也”,老子早就参透了喜怒哀乐,俗世间的苦乐根本影响不到他。
“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古人之为“帝之县解”,这里的“县”是“悬”的通假字,“帝之县解”就是生命解脱了的意思,和前面“遁天之刑”相呼应,指的都是生命的形体虽然没有了,但解开了生老病死的烦恼,是值得赞叹的事情。
庄子这段对生死的论述和佛经的理念很相似,佛经把生、老、病、死看做四苦,最后的逝去是自然的解脱,悟透生命真谛的修行人不应该感到痛苦。
庄子在《养生主》的最后给出了“薪火相传”的总结,就是告诉人们,作为外形的身体,总有消耗尽的那一天,但是作为精神智慧的火种,是可以永远闪亮传递下去的。
《养生主》整篇很短,只有七百多个字,结构却非常完整,开篇提纲挈领,中间例证阐述,结尾总结升华,从现代写作看也是难得的优秀范文。
从开篇“缘督以为经”的纲领,中间的三个例证告诫人们要摆脱三个迷惑:一个是职业身份;一个是身体相貌;一个是生死轮回,领悟到这些,才能明白庄子所说的顺应自然、保全本性,延续精神生命的养生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