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史之佛教

作者: 未告 | 来源:发表于2018-04-19 00:16 被阅读44次

    佛教,大概在春秋早期发源于古印度,创始人为悉达多,尊称为释迦摩尼。“佛”,是为“觉悟”,指觉悟了“绝对真理”。

    在公元一世纪,东汉明帝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少量的汉译佛经。当时汉儒经学为主流文化,人们对佛教不甚了解。然对于中国以来的第一个传入的宗教来说,佛教还是慢慢开始扎根于中国的土地。

    佛教经典中,有大乘和小乘之别,对中国形成影响还是大乘经典。其中大乘空宗般若学首先进入人们眼帘,为早期的大乘学说。

    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经》开始,大乘空宗来到了中国。一为当时佛教发展势头不大,对佛经研究的人不多。二为对佛教理解不足,各种概念只能套用中国传统。到西晋,更多的佛教经典被译出。而此时正值晋玄学的流行,佛教与道家的一些貌似共通的东西,中国学者便采用道家的理念去解释佛教的经意,是为“格义”。也正因如此,佛教在发展早期,在中国开始玄学化。

    空宗的基本概念是“性空”与“假有”。基本命题,便是所谓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听起来,实在很像道家的“无”、“有”、“非非无”、“非非有”。两晋也便是如此理解,形成了“六家七宗”,典型代表了佛教在晋的玄学化。

    基本的思想大多把“空”等同于“无”,晋主贵“无”论,也就把“空”当做世界的本源。“空”与“有”的关系大概是相互区别的。心识或者缘起为有,为“假有”,为“空”。无论如何总是不能完全得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直到公元401年,鸠摩罗什抵达长安,译经三百余卷。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持,也带来了中观法。其弟子僧肇,被他称为“解空第一人”,代表的也是中国对佛教空宗的最高理解了。

    僧肇的理论集为《肇论》。第一论为“不真空”论。不是物理上的真空,可以把“真”理解为真实。还是以往的缘起性空,指万物不独立存在于世,而是有所依存,有这各种各样的条件,万物才得以存在,而这个存在是不“自性”的,也就是“性空”。“性空”,又是为“假有”。这是之前就有的空观。

    而僧肇的创新是“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世俗所觉为俗谛,有为有,无为无。佛家中人为真谛,有为假有,无为性空。僧肇的说法便是调节了俗谛与真谛,两者都可以是真理。只是要知道不执著于物,不执著于我,不执著于有无。

    僧肇的其他著名理论,像讲“即动而求静”的“物不迁论”,还有“无知,无所不知”的“般若无知论”,在此就不一一展开了。

    东汉到魏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国,各类佛经开始不断增多,适应于中国本土文化,又冲击着中国文化。

    而佛教作为宗教,其基本特点为灵魂不灭和三世轮回报应说,这点事实上与空宗的观点是会产生矛盾的。反而是道家还是儒家思想里,接受起来更相对容易些。故佛教在中国虽然受到几次冲击,也有文人反对的声音,但总体而言,佛教依然在中国发展迅速。以更加便利于君于民的理论,缓和贵族地主阶级和僧侣地主的矛盾,发展佛教心性论。如竺道生“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虽在当时颇受争议,但到底打破了成佛的阶级性,讲平等,内求成佛。

    南北朝时期,大乘有宗经典的传入更使佛教心性思想勃兴。有宗佛性论的中心问题是本心为真心还是妄心。中期大乘中以此分为以佛性、又名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为根本的如来藏系,即“真心系”;以阿赖耶识为根本的“妄心系”。“真心系”开中国化佛学,“妄心系”为唯识学的发展。

    又有“本有”与“当有”之辨。“本有”,佛心本有,可自圆;“当有”,也为“始有”,与佛有别,修行成佛。南北分道后,开始对峙。南道系以慧光为代表,属真心系,返本成佛;北道系以道宠为代表,属妄心系,心外修佛。

    《大乘起信论》的传入开始协调二者。有本始二觉论。本觉即佛性,也是法身;自我实现过程为始觉。两者“非一非异,犹体用之不二”。又“一心二门”说,“门”为“出入自在”之意。“真如门”为净,本体性质;“生灭门”为污,成佛内根。“真如门”渐转“生灭门”,“生灭门”成佛“真如门”。

    至隋唐,寺院经济空前发展,垄断大量土地和劳动力,这自然对中国劳动人民和底层阶级有着恶性的打击,也确实表明佛教在唐更进一步发展。无论是空宗还是有宗,甚至是少部分小乘佛学都是在中国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交流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于中国,还需要中国化的佛教,为中国宗教信仰的需要。

    隋唐出现了众多的佛教宗派。影响力较大的是以下几个宗派。其中属于中国化的佛教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

    浙江人大概都知道天台,知道济公,但对天台宗就不知其所以然了。天台宗为隋释智顗所创,因长期和圆寂都在天台而得名。

    天台宗基本观念是“圆融三谛”:即空(真谛)、即假(俗谛)、即中(中谛);“即”,“举一谛即足其余二谛。三谛不异而异,相即无碍。三谛异而不异,圆融自在。”

    能掌握这基本实相观,可觉悟“十界互具”,“一念三千”之境。以“十界”为本,得“三千”世界,意为不执迷于具体一物,中道真如实相含一切法。人之性为“性具善恶”,“具”,一起即起,一灭即灭。任一事法、任一心念证入理体。此法为“圆顿止观”。

    “圆顿止观”为天台宗独特的止观法。止,心念专注一境;观,以智慧观特定之理。以任一法起,不历渐次而齐发三止三观,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

    由此,可以知道天台宗的佛教道义最关键的是“即、具”二字。无先后、本末、大小,以中道观为核心,反身成佛。

    华严宗创始人为智俨,后法藏被武则天称“首贤大师”,而四祖澄观封为“国师”,传至宗密,后衰弱。

    华严宗发展如来藏系,开讲法界缘起,又名如来性起。指一真法界(真心)之真实体性起现的不生不灭的妙法。缘起之事与空性之理融通无碍。也就成华严宗的“一真法界”开“四法界”,“界”有“性”和“分”二义,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界”、“事事无碍界”。“四界”有“三观”。三重观法证入佛境。

    把如来藏系贯彻得最为彻底的中国佛教宗派为禅宗。以达摩为初祖,传至五祖弘忍,始立,分南北,北为神秀所立,南为惠能所立,为禅宗正宗,惠能为六祖。晚唐分“五家两派”,以各种“顿悟”方法,力图师兄弟间得立成佛。

    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不拘泥什么法门学说,为随缘以一切法门来助成佛道。

    佛性为“自性即佛”,众人的本性为佛性,只是被现实所迷惑,人人都可以成佛,内求于心即可。基本法门为“无念为宗”:“于念而不念”,“不住于念”,“于相而离相”。念过即过,不住心,不住相,物去物来,不留痕迹,保持本心清净。

    “自净佛土”,“随所住处恒安乐”。“前念过即凡,后念悟即佛”,此为禅宗。

    在唐,不止有了中国化的佛教,唯识宗为在中国的佛教也为唐朝一大佛教大宗。看过西游记的人,必定知道唐玄奘,而唯识学正是唐玄奘入天竺带来的无上法门,与其徒窥基所立宗派。

    “识”为原佛教十二因缘的第三支,为前世转入今世的承续体,有“灵魂”的意味。唯识宗,注重的是对各种现象(法相)的分析。

    “识”原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前五识,是感知认识,是最初对世界的印象和认识。六识意识,为概念、推理、判断构成的对感知世界分析后的认识。加第七识为末那识,为认知者既定的内在观念,有点像定势、刻板效应等不有意识地转变很难破除的意识。有可能比这更加要严重,又被视为恶的根源。而第八识为阿赖耶识,为根本识,是世界所成以及佛家能成佛的关键。

    阿赖耶识也叫“种子识”,盖因为阿赖耶识能藏各种属性的种子。依佛教三世因果观看,阿赖耶识有“本性住种”,即过去的业中积聚的种子。而在佛教修行中,有分“有漏种子”,为众生予以痛苦的种子。和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种子,“无漏种子”。前者为阿赖耶识所生,后者为寄存关系。所谓修行,便是发展“无漏种子”,熏习阿赖耶识中的“有漏种子”的过程。

    如何从“有漏种子”中解脱,唯识宗有四类有为法和一类无为法,挣脱八识染污所缚,彻见诸法,“转识成智”。所谓“转识成智”,就是具体的实践了。听闻佛的教法,依教奉行,得贵人(尤其老师)相助。

    佛教入中国以来,与儒、道总有争端,尤其在政治地位上。而佛教即入中国,必需要与中国文化互相补充融合。东汉末,道教做为中国本土年轻的宗教,更是多方借鉴佛教。

    家里人信佛,不以为意。统筹的了解了一番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各种教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佛教中莫名的空观、种子识的世界设定、不一不二说、中道中观,还是讲心性、觉悟、具生具灭、圆融平等的中国化佛教,突然觉得很是有趣。不愧为世界主流的宗教之一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生身于世:研究武术由来演变进化的人却不会一点武术,这算是一个笑话或者幽默嘛🙏🙏🙏🙏

      本文标题:读中国哲学史之佛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cv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