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哲思人文社科
读中国哲学史之荀子

读中国哲学史之荀子

作者: 未告 | 来源:发表于2018-03-25 20:10 被阅读45次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的王道政治理念,以及对天的理解为道德的宇宙,被认为是儒家的理想主义。那么相对的,儒家的现实主义就是荀子。

首先,直接相对的就是他的性恶论。孟子的“性”是善的,源于“不忍人之心”,发展为仁义礼智。强调的是道德的内在化,是本性要求的道德。

而荀子却提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那么“性”为“情”,为“欲”,讲求人天生追求利欲的本性。针对“性之恶”,荀子有应对之法,为“化性起伪”。“伪”,人为。强调的是后天的学习调节,而“善”是人后天努力的结果。

其实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都认为人的本性在于“情”的。只不过,一个更关注“情”中好的一面,一种善心;而另一个更关注“情”中私欲部分,为人与人、社会里混乱的根源。再看性恶论的导向,还是礼。

先讲荀子的社会政治观念,他认为社会组织的产生皆因为人需要人与人的互助、联合,“群”的作用。而结成组织,不至于混乱,就需要“分”,即一定的等级区分和职业分工。又为了保证这个分工等级,就需要一定的社会礼法制度和道德教化(被称为“义”)。

这样礼不仅成了调节限制人的“恶”(私欲)的必要手段,也是治理国家和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

荀子的“礼”,总是要伴着“法”的,总称为“礼法”。是“礼”诉诸于一种强制性,转化为“法”。强化了新地主阶级而建立的封建等级和集权制度。

《荀子》有一句很有名的句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荀子看到群众力量的作用,也是对王的“民本”要求。故荀子的政治观念,“隆尊贤”的“王道”和“重法爱民”的霸道被认为是真正贯彻发展了儒家的“外王学”。荀子的弟子韩非和李斯师为儒家集大成,却转为法家的代表,说来也是不能想象的。

人性之“恶”,需礼的调节,也要国家法制的限制,而另外就是人后天的学习和认识了。这便成荀子的知识论。

首先荀子肯定人有认识的能力,“智”者。人有认识的感官“天官”,如眼、耳、鼻、口等,可以得到认识对象在感官上的印象。之后就需要“心”,也叫为“天君”,加以分析、辨别、证明,也就是对印象的解释整合,所谓“证知”。为了确保认识的客观全面,荀子还提出“虚壹而静”的方法,看到的是“虚”,已有认知对新认知的干扰;“壹”,另一些事物妨碍专心认识;“静”,梦幻或空想会扰乱认识。

荀子也如墨家、名家一样,重视名与辨的作用。荀子的名也是站在现实主义上提出“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的名的作用。也确定直接的表明所谓“名”是人创造便于理解沟通的“约定俗成”的东西。为此“名”分类为共名和别名。共名是推理的综合产物,如“物”,别名是分析过程的产物,如“鸟”。

以前的性情观,社会政治观,认识逻辑观,还要立足于荀子的自然观。

荀子吸收道家对“天”“道”的认识,认为“天”是自然的,客观存在的。“天”有天的运行规律,人有人的社会法则。两者之间都是自然的产物,政治人世的动乱与“天”无关。更甚至,荀子还有一些朴素“人定胜天”的观念。认为人在掌握一些自然规律后,可以控制利用万物。

然而荀子主张保留的祭祀、卜筮等宗教仪式被认为是唯物主义自然观不彻底的表现。对于这,又要说《中国哲学简史》里,关于荀子的“以诗代宗教”的说法了。

这个说法,肯定荀子看重人“智”的一面,又重视人的“情感”。荀子的性恶论既然把本性看为是人的情与欲,其实也是他对人之性情的理解。宗教化为诗,诗里的情感,又不妨碍理智的进步。第一次看到这样对于厚葬礼仪的解释的时候,真心美到了。这就是诗的力量吧。

总的来说,荀子的理论,对于两个学生转为法家实现了政治的统一。还有之后儒学为尊,实现思想上的统一都有些不可小觑的作用。而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法后王”的历史观,也有着对社会历史的进步意义。

相关文章

  • 读中国哲学史之荀子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的王道政治理念,以及对天的理解为道德的宇宙,被认为是儒家的理想主义。那么相对的,儒家的现实主义就...

  • 品哲学

    读哲学,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首先需要读哲学史。中国哲学可以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

  • 读中国哲学史之墨子

    说到墨家,时下最熟悉的就是王者荣耀中1v1的墨家机关道了。若不玩游戏,那么也一定看过秦时明月,知道墨家的机关术。 ...

  • 读中国哲学史之孟子

    说道孟子,不可避免的就要问:人性之为何? 孟子答:人性本善。 在中国思想史上,阐述“人性”问题的一定不只有孟子,也...

  • 读中国哲学史之戴震

    戴震,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学于多位大师,博学善思。开创了乾嘉朴学的“皖派”。后进入四库馆任纂修官,积劳成疾死于任所。...

  • 读中国哲学史之梁启超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多转为保守派,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论战。保守派还是力主君主立宪,提出...

  • 读中国哲学史之佛教

    佛教,大概在春秋早期发源于古印度,创始人为悉达多,尊称为释迦摩尼。“佛”,是为“觉悟”,指觉悟了“绝对真理”。 在...

  • 读中国哲学史之黄宗羲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儒家对超越价值的追求达到了高峰。与宋不同的是,同样“空谈误国”的两...

  • 读中国哲学史之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高中语文课本里这篇《...

  • 读中国哲学史之韩非

    先秦百家里,无论当时并为“显学”的儒墨,还是具有影响力的道家。最终,获得政治哲学上的胜利,实现各家期望的统一的,却...

网友评论

  • 寻源达流:哲学思想是80一90开始引进的,有偏差
    未告:@荧惑雨云 古往今来,总认为任何的理论都是个人的理解罢了,所以也无所谓偏差与否。我也为个人,还是读书学习,生活体验吧。

本文标题:读中国哲学史之荀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jk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