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两天,朋友圈被一个番茄炒蛋的广告刷屏了。
主要讲一个在美国留学第8天的男生,准备在同学聚餐上做个番茄炒蛋。结果跟同学们吹完牛逼之后,他番茄也不会切,蛋也打不好,于是赶紧给在国内的妈妈发微信。
尽管是凌晨四点,父母一听到放在床头柜的手机响了,立马起身,并争相在语音消息里指导儿子。
男生说听不清楚,父母干脆从床上爬起来,妈妈掌勺,爸爸用手机拍摄,给他演示了一遍做菜流程。
就这样,男生在父母的助攻下,成功做出了这道中华传统美食,得到了各国朋友的称赞,social满分。
正在他沉醉于自己装逼成功的喜悦当中时,一个朋友随口一问“中国和美国时差是几个小时”,让他忽然意识到父母是凌晨四点从睡眠中醒来,给他做指导。
他赶紧打开微信聊天页面,看见在那个视频之后,妈妈还给他发了很多条消息,但他却在掌握了番茄炒蛋的秘籍之后,完全把父母晾在了一边。于是他赶紧回复:谢谢妈妈,很成功。
接着,下一个镜头,父母捧着手机,笑得很欣慰。
很多人看了这个广告,都被感动了。甚至有一些人完全忽视掉这是招商银行的广告,非说这个广告是个公益广告。
那么,至少我们都承认它是个广告吧。
作为一个从广告专业毕业的学生,这个广告的立意、逻辑和剧情,我都觉得不行。关键它还是招行这么大的品牌推出的广告,所以我好想说,国内打亲情牌走煽情路线的广告,什么时候三观能正常点呢?
2
不会番茄炒蛋,这个事本身不必苛责。我身边的朋友,厨艺最高水平就是煮泡面的,大有人在。
但是这个时代便利的地方是,只要你想学习,信息到处都是。男生赴美求学,却连Google都无法熟练使用,可以预见他未来的独立生活会很艰辛、很悲惨。
当然,我也可以理解为,他觉得“家的味道”才是最重要的,说不定他妈妈做番茄炒蛋有什么独特的小秘方,以至于那种味道让他念念不忘。
可是找妈妈也要分时间吧?凌晨4点让妈妈教自己番茄炒蛋,这跟婴儿半夜突然大哭要喝奶有什么区别呢?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完全符合这两年流行的“巨婴”概念。
也不要说他是一时忘了时差。我一个留学生朋友说,时差这种事,从她准备出国留学的时候,就已经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和心上,她还和妈妈约好了,会大概在哪个时间段里联系。
所以这个广告,又有了让留学党背起智障这口大锅的嫌疑。
事实上,很多留学生,一旦出了国,会马上变得成熟、坚强、能干,他们迅速从父母的小宝贝儿切换到一个真正的成年人的角色,自己做体力劳动,自己去办理各种业务,自己琢磨出很多中餐的做法,哪里是一道番茄炒蛋就能让他们六神无主团团转呢?
3
我不知道看这个广告被感动的人,哪一幕让你们产生了泪点,反正我,看到久久没有等到儿子回复,而发了很多条信息,最终收到一条简单的“谢谢妈妈,很成功”,父母就满足地笑了,这一幕,我觉得很扎心。
我不喜欢这种“苦情”的父母形象,凌晨四点被一把年纪还不懂事的孩子叫起来,觉还没睡够,却没有一点起床气,还笑脸盈盈地给孩子录炒菜视频。
结果转眼间,孩子“利用”完父母,就把父母忘在了脑后,然后良心发现了,挤出了“谢谢”两个字,父母就快要热泪盈眶了,哪里还需要什么愧疚的解释。
也许男生也有万语千言,但如鲠在喉,或者太害羞,不善表达。
但感动和感恩,从来不应该以一方的默默付出、苦苦等候作为前提。
如果这不是凌晨四点的番茄炒蛋,就不令人感动吗?就不用感恩父母之爱吗?
我记得我上高中时,父母一边忙工作,一边紧张我的一餐一饭,但是他们也会累啊,也会想懒床啊,所以就发生了一件特别逗的事。
6点闹钟响了,我妈跟我爸说:老公啊,我起不来了,浑身没有力气。我妈当时想着,老公会心疼我,给女儿做早餐的。结果我爸把手放在了我妈背后,说:我推你起来。
我觉得,恰恰是这种一点一滴的日常小事里,我更体会到了父母的爱和伟大,而并不是那么戏剧的、苦情的事情。
那些年的早餐时光特别美好,而且不管爸妈谁起床给我做,我都会跟他们说谢谢,然后卖力夸赞,并且吃很多。
4
记得以前看某期《奇葩说》,辩论主题是要不要把父母送到养老院。马薇薇提出了一个观点:父母那么懂事,那么我们就不懂事地,由着他们懂事吗?
中国式的亲情关系里,父母爱演戏,父母爱说谎,父母善解人意,可以压抑自己的需要,来成全儿女的人生。
可是当我们到了已然能够洞察真相的年纪,我们还要自私地,放任父母为自己做出牺牲,而不能拥有他们真正的人生吗?
关于番茄炒蛋这个广告,我很开心听到了除了感动之外的评价。
一个朋友说:我把这个视频发给了我妈,我妈说,白天躲不过你,晚上我还不能装死吗?一天净让我操心……
还有一个朋友说:为什么我经历的是相反的状况,我半夜十二点,收到了我妈让我转账200块给她打麻将的消息。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家庭里最和谐、最平等、最舒服的亲子关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