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品德教育上,就是在养育孩子的同时,陪同孩子一起成长。透过孩子的行为语言来训练他们的心,帮助孩子懂得自制去做正确的事情,懂得公平正义,欣赏感恩,把纪律和规矩很自然放入生命中。孩子的品格教育,其实就是对于孩子的“心”的训练。品格教育就是对于孩子的心灵训练,把教育自然地放入生命里。
如何做?最根本的,从训练孩子的“从”开始。

1.什么是品格教养中的服从和顺从?
提到“从”,大家会想到什么?服从还是顺从?你更愿意让孩子成为哪一种“从”呢?
你怎么理解服从和顺从?说到顺从,大家会不会想到唯唯诺诺,讨好和迁就?而在这里更多是指孩子内心对父母对权威尊重,但是不迷失自己的主见。通过品格教育形成一种孩子愿意遵从父母指令和尊重父母意见循序渐进的由表及里的过程。服从是从行动举止言语上的从,而顺从更多的是从内心上的从。在孩子三到六岁黄金期,如果父母能去培养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从语言和行动上很好地心悦诚服的服从,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慢慢养成自律的过程中,在孩子对父母权威信任的基础上,大人给予孩子指引和建议。有了之前的信任服从和顺从就,到了孩子青春期,大人和孩子之间慢慢就过渡到从权威的带领到朋友平等的沟通上。我们不要期望着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跟他平起平坐做朋友,其实是蛮不现实的和理想化的。
在孩子幼年时期,我们父母要建立的意识是:我们有责任去引领,把非对错价值观和品格道德的标准写进孩子的意识中。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用到父母的权威。虽然人有不同的性格类型和偏好,大体的趋势都是不喜受束缚,人的天性都会以自我中心和散漫。但这都会让孩子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栽跟斗。需要父母给孩子更多的指引。
2.什么阻碍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服从?
既然服从在孩子早期的亲子互动中这么重要,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孩子对我们指定的服从呢?
先分享在亲子互动中常见的情景。
孩子在家里玩玩具,满屋子都是一地的玩具。
快吃饭了,妈妈就想让孩子来收拾一下,发出指令说:“你看,客厅被你弄得多乱,快收拾一下。”
说了一遍。孩子没有反应。
开始大人都是好言相劝,孩子没有反应。其实他是假装没听到,因为以往我们发出指令的时候,好像并没有指望着或者孩子并没有指望着自己马上就听。
好过一会儿,妈妈从厨房出来看到还没收,就会重复说:“你听见了吗?我刚才让你收玩具呢,怎么还没动呢?”
孩子还是没反应或者答应了一句,还是在低头玩他的玩具,或者走到旁边儿去洗手或者直接就去吃饭,并没收拾玩具。
妈妈从厨房出来,看到玩具还是没被收,提高音量又在重复说:“我是说认真的,你赶紧给我收起来。”而这时,孩子开始从妈妈的语气轻重,音量提高程度,以及妈妈眼睛瞪圆的指数去判断:妈妈是不是真的生气。
如果他觉得还没有到认真的程度,他还是不作反应。
妈妈的第四次提醒不是重复就是威胁。
可能会说:“你要是再不收拾,我可生气了,我这次真的要生气了。”
再厉害些的妈妈开始威胁说:“你要是再不收拾,我就抽你。”
这个时候,如果孩子还是不理我们,有些妈妈就开始做很愚蠢的事情---大声吼,要么就开始真的打算揍孩子。
等孩子意识到问题比较严重,老妈真的要采取措施了,才会乖乖诺诺地收拾玩具。
这会儿妈妈心里嘀咕:早知道好好说不管用,我一开始就大声吼。
而现在我们要来看一看管教上我们的方式是否得当。我们期望好言相劝孩子会听,可是我们没有意识,让孩子养成服从的习惯。所以当孩子第一次没有听从指令,我们就没办法去期待孩子听后面的指令,最后我们真的发火,孩子是迫于我们的威力,所以我们只能够说孩子吃硬不吃软。
真的吗?其实没有孩子愿意父母用恶言相告的。我们父母要来好好的反省,去检讨我们的养育方式。那在以上的案例中,好好说不管用,就要大声吼。如果真的经常这么做,那我们在往后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
犯了怎样的错呢?刚才的妈妈采取了常见的“重复+威胁”型沟通,长期以往,只会让孩子蔑视父母的指令,降低孩子的信任与权威。
因为我们虽然期待孩子服从,但是我们并没有坚决执行的意志,这样只会降低我们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对父母指令服从中最大的障碍是,父母重复和威胁的沟通方式。同时父母的火气也逐渐增加,孩子对我们指令的明确性和坚定性也在不断摇摆。孩子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说话才是认真的,需要去做的。他们只能靠我们的语气程度来判断。此时我们把自己和孩子都置于难受的境地去服从指令。

3.怎么训练孩子服从我们的指令?
给孩子日常的训练,当听到妈妈呼喊孩子的名字的时候,事先心平气和地跟孩子约定好,请孩子第一时间回应。这是我们可以马上去练习的,被称作立即服从。
用我们大家约定好的方式,只要妈妈喊孩子的昵称或者名字,孩子都要第一时间的答应。比如说:“妈妈,我听到了,有什么事?”教会孩子积极正面的回复,我们希望彼此尊重。不管任何情况,先有回应,再来到爸爸妈妈的面前。这种简单的方式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跟孩子在家里就开始练起来。比如,隔着一定距离,与孩子用唱歌的调调相互喊名字给对方回应。孩子天生喜欢游戏,会特别乐意这样来练习。这样反复练的时候,我们跟他们说:“以后不管什么时候,妈妈喊你们,都要这样马上答应过来好吗?”
真正阻碍着孩子去做到立即服从的,其实是对父母的挑战更大。因为父母需要前后一致,才能做到。孩子并不难,孩子其实很愿意这样去做,孩子天生心里面其实是想对父母表达忠诚。而这种忠诚和孝敬的方式,在孩子的幼年来讲就是服从,长大后就是顺从。两个人平等的朋友式沟通和有充满信任的交谈。
我们先从互换名字开始,接下来是父母给孩子的指令,孩子是需要第一时间给予回应的。比如说,请你马上去收拾刚才你玩乱的玩具。孩子就必须说:“好的,妈妈,我马上就做呃。”在平常我们刻意去训练,到真正有事情的时候,孩子就形成很自然的反应。不会让我们用不断的重复和威胁甚至是贿赂。比如,你如果把东西收拾好,妈妈就给你一颗糖。这也是不健康的教养方式,因为这会让孩子不断地要去增大贿赂他的筹码。如果不给贿赂的话,他就不干了。
我们还可以跟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比如说请孩子把完乱的玩具收好,可以找到好几个正向的原因,这是和孩子的自我尊重、自理能力相关。自己的玩具摆出来,玩好把它收好,这是对自己的尊重啊,也是对物品的尊重,同时自理能力培养好了。孩子长大,无论到哪儿去,都可以照顾好自己,这也是自信心的建立。同时尊重环境,凡是我们去过的地方,都要让它保持和我们来之前一样,甚至更好。
我们更多去讲到行为背后给指令的原因,特别是和品格相关的原因,孩子慢慢的在她的心里就写进了这些行为以及背后的原因。
这样一种借由孩子的行为训练到心的训练,就是从“服从”到“顺从”的过程,慢慢地把一个个美好的品格写到孩子的心坎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