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哲思
《列子》的宇宙思想管窥

《列子》的宇宙思想管窥

作者: 旧精魂 | 来源:发表于2019-09-18 10:57 被阅读0次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列子·天瑞》)】

    《列子·天瑞》中这一段话,是其宇宙观的直接阐述,但文义失之过简。笔者认为在这一段话中,需要探讨的有几个问题:

    一、何谓“太易”?

    二、“浑沦”、“易”、“太易”与“一”,几个概念之间的交错或误会。

    三、“一”何以变为“七”?“七”何以变为“九”?

    四、“九”何以变为“一”?

    这几个问题,实为列子宇宙观的基础。试一一为之阐述。

    ·一、何为“太易”?

    列子曰:“太易者,未见气也”。对这句话,有三种看法。

    1、“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这四个概念是平行的,四者同时发生。如图1。

    2、“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这四个概念是平行的。但其中“太易”、“太初”是互斥概念,即实际上只有“太初”、“太始”和“太素”。“太易”即“太始”、“太素”的合集,如图2;

    3、“太易”是“太初”、“太始”、“太素”三者的先行概念,即先有“太易”,而后有其他三者。如图2。

    第1种看法的缺陷在于后文“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如果“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四者同时发生,那么“浑沦”便应当包括“气质形、未见气”。后文穷举“气质形”,说明仅有此三者而已。故此说不成立。

    第2种看法的妙处在于,类似于《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万物的形质之后,用一口气赋予其生机。但关键在于后文中的“易无形埒”,易既无形埒,自然不能是“形”、“质”的合集了。

    综合上述对前两种看法的分析,基本可以确定,第3种看法能够对前两种理解中的问题和缺陷做出较合理的解释。太易即“有形生于无形”中的“无形”。其他三“太”,是从“太易”中演变得到的。

    在此基础上理解【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这段话的意思:太易,是最初的状态,即“无形”,从太易中演变出“太初”、“太始”、“太素”,即气形质。当气、形、质三者都存在而未离析时,这种状态叫做“浑沦”。

    可见“浑沦”是从“太易”(无形),演变出万物进程中的第一步。从而引出下一个问题:

    二、“浑沦”、“易”、“太易”与“一”,几个概念之间的交错或误会

    这几个概念的容易误会处,在于【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这段话的断句不清。

    一般情况下的看法会是这样的:【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这三点,是对“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这句话的进一步解释。而“故曰易也”,是对“浑沦者”的深入定义。这种看法的结果就是:“浑沦”=“易”,“一”是“浑沦”的下一个进程。

    这是错误的:

    1、“浑沦”是“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两句话描述的明显是两种事物,“浑沦”是“有形”的,“易”是“无形”的。所以“浑沦”≠“易”;

    2、“一”是由“视之不见”的“易”演变而来的,“浑沦”是由“太易”演变而来的。两者都是从“无形”直接演变而来。所以“一”并非“浑沦”的下一步进程。

    如果把这一段话,改变成如下分层。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

    则很明显,【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这一句话,是对前面那一大句话的解释。解释了什么呢?

    1、试想一下。老先生说了前面那一大句话。有人却问:未见气,为什么叫太‘易’呢?,然后就有了回答,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所以叫“易”,因为“易无形埒”。

    2、然后有人问:“气形质”怎么能具而不相离呢?就回答他:“易”变而为“一”,从无到有,肯定要先变出一个“一”。

    据此可以得到结论:“浑沦”=“一”,“易”≈“太易”(两个名词,至少在这段话里,说的是一个东西)。

    从而引出下一个问题:

    三、“一”何以变为“七”?“七”何以变为“九”?

    先从一种类似于玄学的角度考虑此问题

    这个九宫格,古代称之为“洛书”。

    标红的四个数字:3、1、7、9。“无”中生“3”,但是这个“3”具而未相离,所以“3”合为“1”,“1”生“7”,“7”生“9”,“9”又生“3”。

    在文中【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第一层的意思就是“3”合为“1”,“1”生“7”,“7”生“9”。

    第二层的意思就是解释“9”又生“3”。万物可以分为“清轻者”(类比于“气”)、“浊重者”(类比于“质”)、“冲和气者”(类比于“形”),三种。在一个更大的视角里,我们所说的万物其实就是一个“浑沦”。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念并非中国本土自发的。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正如“一花一世界”者然。

    其次,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这个问题

    如图所示。

    “一变而为七”,其实就是寻找{气、形、质}这个集合的子集。“七变而为九”,是将{气、形、质}这个集合的6个真子集按照每个集合三个元素的规则,进行组合。

    为了更清楚的表现这个过程,用1代表气,0代表形,-1代表质。如图所示。

    “七变而为九”之后“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

    四、“九”何以变为“一”?

    对九个集合的元素分别求和,得到:

    左上角是“清轻者”,对角线是“冲和气者”,右下角是“浊重者”。天地各占一角,并服从东南--西北的方向观。这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上图其实正好是天在东南、地在西北,这和七变为九的顺序有关,反过来就是天在西北、地在东南了,不赘述。)

    将九个集合的所有元素取和,得到sum()=0。0是形的代表数字。所以有这一句:【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列子》的宇宙思想管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roh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