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原名施夷光,西施不姓西,姓施。
西施只是因为她居于西村而得名“西施”,这是后世对施夷光的方便称谓。
施夷光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意思是西村姓施的女孩子。
传说,西施在河边浣纱时,鱼儿看见她美丽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
西施浣纱,听起来很雅,背后是贫穷。
因为家境贫寒,西施很小就帮家里人干活。她常常在溪边浣洗衣纱,所以有西施浣纱的典故。
西施的美貌远近闻名,但她身子有些虚弱,有心口疼的毛病。每次病发,她都皱着眉,捂着胸,缓步前行,别有一番娇羞病态之美。
东村丑女看到病中西施竟博得这么多人青睐后,也学“西施捧心”的样子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丑女作怪的样子更难看了。“东施效颦”的典故给后人留下千古笑料。
自古红颜多薄命,西施不幸生于乱世,其结局可想而知。
当时吴越争霸,越王勾践战败后被俘,他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发誓复国。为了灭吴,勾践对夫差实施了“美人计”。
西施“美人计”的设计者是越国大夫范蠡。
范蠡在越国遍选美女,经过千挑万选,选中了西施和郑旦,二人有“浣纱双姝”之称。
范蠡对二人说明了选美的原因,直言是为了复国,二人被爱国情怀所感染,毅然同意舍身为国。
范蠡教习他们化妆,礼仪,歌舞,历史,权谋,一年之后,美女变成了间谍。
二人被送往吴国,去完成三件大事:
1、沉溺夫差于酒色之中,荒国政;
2、怂恿夫差对外用兵,耗国力;
3、离间夫差和伍子胥,去忠臣。
吴王夫差见到西施、郑旦两人,神魂颠倒,如醉如痴,收西施于姑苏台,收郑旦于吴宫。
西施温婉,郑旦率真。
二人轮番施展魅力,很快让吴夫夫差陷入温柔乡不能自拔,成为酒色昏君。
后来,西施凭借倾城之貌,天籁歌声和绝美舞姿三样利器,获吴王专宠。
郑旦则备受冷落,“郁郁不得志,经年而死”。吴王夫差哀不自胜,把她礼葬于黄茅山。
可以说,郑旦这个间谍,反间成功了,自已却最终爱上了夫差。当然,西施有没有爱上夫差,成了历史之谜。
在绝色美女西施面前,夫差彻底沦陷,对西施的话言听计从。
夫差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为西施修建姑苏台;夫差利令智昏,逼死忠臣伍子胥;夫差四处树敌,盲目与诸侯国开战。
这边夫差胡作非为,那边越王勾践却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吴国首都姑苏城被奔袭而来的越国大军攻破,吴国灭亡,夫差自刎而死。
但是,不知史书一向重男轻女还是其他原因,史书写了吴国灭亡,却不交待西施结局,西施结局遂成为千古之谜。
有一部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叫《越绝书》,又名《越绝记》,这本书中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南唐陆广微《吴地记》一书中引《越绝书》云:“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往往杂史内容杜撰居多,可当故事书看,不足信。
唐代杜牧《杜秋娘》诗中“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到了明清时代,文人墨客钟情于“范蠡载西施”的典故,诗词戏剧中多有化用,包括汤显祖《牡丹亭》、徐复祚《投梭记》、陆烜《南浦.春水》、王昙《留侯祠》等。
能在文史上留名的人,多数是聪明人,那么,为什么这么多聪明人都相信或者宁可相信“范蠡与西施同泛五湖而去?”
文人墨客向来喜欢附庸风雅,怜香惜玉,民间也流传范蠡与西施同泛五湖而去的故事。人们喜欢喜剧,于是文人与民间,共同创造了“范蠡与西施同泛五湖而去”的完美爱情神话。
一个体弱多病的江南美女,为国舍身,飘零异国他乡,孤苦伶仃,楚楚可怜,如果没有一个完美结局,简直天理不容。
但是,命运向来不公,西施最终都没有获得幸福,那怎么办呢?只能靠杜撰加想象!
于是,文人与民间开始意淫,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浪迹天涯,闲云野鹤,浪漫而美好。
然而,只有真正的历史文献方可采信,西施的结局,我们还是能找到蛛丝马迹。
《墨子》一书对西施有交待,根据作者墨翟的生存年份,可以推断出《墨子》创作于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420年。
《墨子.亲士》:“是故比干被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
《墨子》记载比干是被挖心而死、孟贲被株连九族而死,他们死得令人扼腕叹息甚至死得冤枉。将西施与这二人并列,寓意再明白不过,西施也死了,死得很冤,是沉江而死的。
西施的出生年月不详,但我们可以参考夫差的出生年月公元前528年至公元前473年,可推断出西施入吴后生活了9年,也就是说西施在吴国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484年至公元前473年。
西施的生活年代与《墨子》的创作期限极为相近,甚至和作者墨翟的生活年代有部分重合,而且《墨子》在同一句话中关于比干、孟贲两个人物的记载都是有史可考的,所以墨子的记载可信度很高。
由此看来,西施沉江而死是事实。
为进一步证实这个事实,再看《吴越春秋》中的记载:“吴国困不战,士卒分散,城门不守,遂屠吴。”
勾践先是对吴国进行了屠城,接着“吴王率群臣遁去,昼驰夜走,三日三夕,达于秦余杭山”。最后吴王夫差在勾践的逼迫下,不得不自杀“吴王乃太息,四顾而望,言曰:诺。乃引剑而伏之死”。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按照勾践“狡兔死、走狗烹”的残忍性格,西施这枚棋子在破吴后就失去了价值,死,是她唯一的归宿。
宋代姚宽在《西溪丛话》引《吴越春秋》的内容,也得出一个结论:“吴亡,西施被杀。”
北齐《修文殿御览》引《吴越春秋.逸篇》“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谓子胥死盛以鸱夷,今沉西施于江,以报子胥之忠,故云随鸱夷。”
鸱夷,是马革做的袋子。
这段话说得很隐晦,越国明明将西施沉江,却盛之以鸱夷,仿效伍子胥,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对吴国的忠诚。
很费解不是?越人完全不把西施当回事,也不认可她的功劳,还用她的尸体向敌国伍子胥致敬。
或许,古人认为红颜祸水,越人只当西施为复国的工具,用完即弃。
仿效伍子胥,因为伍子胥的尸体就是装在马革袋子中 ——“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详情见《史记.伍子胥传》)
伍子胥自刭而死,夫差大怒,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泛之江中。越人为报子胥之忠,仿效伍子胥,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据此,可以推测,西施先是被杀,然后尸体被放入马革袋子,沉于江中。
那么,正史中,有无记载“范蠡与西施同泛五湖而去”呢?
很遗憾,答案是没有!
《史记.越王勾践列传》关于范蠡的记载如下: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硃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硃公。”
在对灭吴后范蠡的去向记录中,太史公半句话也没留给西施,更别提什么“同泛五湖”。
关于“泛五湖”,晋代张方 《楚国先贤传》记录:“勾践灭吴 ,谓范蠡曰:‘吾将与子分国有之。’ 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乘扁舟泛五湖,终不返。”这里的“泛五湖”乃君臣之间的对话,灭吴后范蠡为了解除勾践的戒心,避免被猜忌,向勾践承诺愿意远离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愿遁世,归隐,功成身退,与爱情无关。
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历史细节,《史记》中的“自谓鸱夷子皮”和《吴越春秋.逸篇》记载的“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遥相呼应。
此中有玄机,细思极有味道。
前面说过,《史记·伍子胥列传》明确记载,伍子胥自杀后,夫差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那么,范蠡灭吴后给自已取名为“鸱夷子皮”,有没有可能是纪念伍子胥?不大可能,吴子胥是越国仇敌,范蠡不可能去纪念仇敌,而且史书上也没记载二人有任何交往的痕迹。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范蠡给自已取名为“鸱夷子皮”,是为了纪念“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的西施。
那么,范蠡在西施死后,要么是因为之前的暗恋而取名怀念,要么是表达对西施的愧疚之情。
西施是范蠡亲自训练出来的间谍,他们之间肯定有过密切接触,范蠡爱上西施极有可能。即便没有爱,对于自已亲手调教出来的间谍被勾践沉江而死,而他不能出手相救,心怀愧疚也是人之常情。或者,爱和愧疚之情二者兼而有之。
所以说,一代美人西施的结局,仍逃不出自古红颜薄命的宿命,她是被越王勾践沉江而死的。
西施感谢韩涵微雨老师精心指导,特此呜谢。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区”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 “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而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选专题【金色梧桐】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动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