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回忆总归是件好事,要不那么多人没事回忆这个回忆那个干嘛。回忆是给人心理慰藉的,我们往往只能记起以前发生的好事,却不想回忆起难过的事。并不是我们忘记了,只是心理上把它抹去了或者忽略掉了。
举个例子,每天晚上狂欢到凌晨12点之后的你,你会认为哪个时间才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笨蛋,当然是12点一过就是新的一天啦!!!”你会这样嘲笑着回答我。
但是你是真的这么认为的么?还是,心里会分裂成两种想法——潜意识里面的确是认为到凌晨12点就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但是顺从内心可能会把天快亮的那一段时间——时间段可长可短——当做一天的开始。
这是今天我坐车的时候想到的这个有趣的问题。暂且把这种现象叫做——“心理惯性”。
我没有学过心理学,但是从我们正常人的心理习惯推断,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就想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我们的回忆一样,我们总是在面对一些刺激的时候产生“应激性”。“应激性”这个概念是在初中的生物课上接触的,举的例子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大致的解释是:应激性是指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产生一定的反应。我觉得这个现象是不是从侧面说明《进化论》是正确的呢?
不可否认《进化论》,的确是解释了地球生物多样性且不同存在的原因,从单细胞动物到最高等的哺乳动物,都有相似的“惯性”,是不是这就是最本质的原因呢。所有动物都趋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而躲避不利的刺激。人的心理作用是外界刺激与基本细胞共同完成的结果,只是参与其中的细胞数量十分庞大。
这种“心理惯性”可能是导致我们习惯性拖延的重要原因,因为一旦要改变安逸且舒适时,就必须打破现状,趋向于不利自己的方向,我们往往对这种趋向是抗拒的,所以我们将不改变代替改变,也就拖延了我们改变的时间。
其实真正的心理惯性是这样解释的:是指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惯性比较大,就说明他(她)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反之,他(她)就是能很快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我觉得用应激性来解释也可以解释得通。
如何克服心理的作用,首先应该认识基本概念,然后分辨哪些是哪些不是,再到严重程度,最后到自我克服。
最后再问个问题,如果有一个人凌晨2点给你发微信,那时候你睡着了,早上你会回他说“那么晚,发微信给我干嘛?”还是“那么早发微信给我干嘛?”。如果是凌晨4点给你发微信呢?
by CARY
2015.01.09 9:26 a.m
网友评论
物体也有相似的惯性 但是因着他们没有意识而只有物理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