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源
华夏文化是神传文化,瑰宝无数,其中汉字堪称宝中之宝。汉字不但是华夏文明承传的载体,历史上无数的文人骚客更是用汉字创作了无量的绚丽诗篇,就是书写汉字也形成了一门艺术。
一般人都认为汉字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传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唐代的张彦远谈到仓颉造字时说:“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可见,学习汉字,能够晓天机,明正邪。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汉字也是一致的。汉字通易理,合阴阳,因此具有全息性,这也是中国古代会产生测字术的原因。汉字是象形文字,反映的是天、地、人、事、物纷繁的信息,也就是说汉字与万事万物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东汉的许慎用易经、五行学说为指导还原了汉字的构造,编撰了《说文解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明确指出汉字不但是文明的基础而且内涵神意,“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
个人理解,汉字是表象的。汉字表达了什么象呢?天象!汉字的字形、字音都对应了天象。当天象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汉字都会发生与之相应的明显变化。
下面我们就简单地讲几个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字的变化。
国(國),邦也(《说文》)。“国”字中有组成国家的三要素:人口、土地、武器(军队),而简体字“国”,只剩下一个大王拿着象征权柄的印章独霸一方。
中国人被称为华人,华人自称是华夏儿女,可见这个华(華)字与炎黄子孙的关系是多么密切。正体字“华”字是象形文字,《说文解字》中有“荣也,从艸从夸(夸字去除大,现无此字,下同)”。着有《说文解字注笺》的徐灏曰:“华乃古象形文。上象蓓蕾下象茎叶。小篆变为夸耳”。“华”字原是象形,秦人或加艸为意符,遂有华字。后来“华”借用为光华之意。秦汉人乃另造荂,六朝人又另造花字。日久而“華”字为借意所专用。“荂”字少用。“花”字遂另成一意。
换言之:“華”(花字意)正体字象形本来像一朵花那么美,因为花是美丽的,“华”字就被借为“华丽、美丽”的意思。于是乎“华”(花字意)这个字就没有了。到了六朝,乃另外创造一个新字“花”(花朵的花)。这样,久而久之,“华”字专门解释为“华丽”,而花朵的花,就只用“花”字来代表。
“华夏”一词,寓意“礼仪服章之盛美”,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注疏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人用“华”字,来形容中国服章文物之盛美,所以“华夏”一词,其原始意义就是“服仪盛美的文明国度”;而融会了“中国”与“华夏”的“中华”一词,乃是意谓“美丽辉煌的文明中心”。而“华人”这个词虽然古代没有,但是我想按字义理解成“服仪盛美的文明人”也是可以的。
而简体字的“华”(化十),这个字删除了部首(艸)→(草),已经无法体现其本来的字意了,无法体现其本身为植物的(华、花)。“化”,《说文解字》中说:化,教行也。而“十”是什么?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是立在西方人坟墓前,可以说代表死亡。那么简体字的“华”的意思就很明确了,以死亡(的威胁)进行教化,使之服从。
还有一个“欢”(歡)字的变化也特别有意思。正体字“欢”,喜乐也,从欠,雚声(《说文》)。雚为何物?水鸟名,《诗》曰:“雚鸣于垤”。明代蒋德璟的《雚经·性俎》中说:“雚仰鸣,晴;俯鸣,阴。”那么“欠”呢?张口气悟也,像气从人上出之形(《说文》)。那么这个字就是很形象的,雚仰天长鸣(表达它们的欢快),这个行为和人类高兴的时候是类似的。
而简体字的“欢”中的“又”其实是镰刀和锤头的象形。所以,本来是出自人类天性的愉快感变成了苟且偷生的侥幸,这是“欢”吗?这更像是痛苦。
汉人是华人的主体,汉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体文化。但是近些年来,基本上摧毁了汉人的儒、释、道,特别是儒家信仰,消灭了汉人传承千百年的精神灵魂。如今汉人成为一个没有民族信仰、没有民族精神、没有民族传统、没有民族认同感、地域性差异远大于民族共同点的所谓“民族”。这样的现实不正是由“漢”而“汉”的变化所表达的意思吗?
汉(漢),漾也。东为沧浪水(《说文》)。《书》曰:“泉始出,山为漾。按漾言其微,汉言其盛也”。 汉,在上古专指汉水,也指天上的银河,皆有壮阔、浩大之义。汉的本义或其引申,都像征了汉民族以及汉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本文虽名曰“奇谈”,但并非“怪论”。写到这里偶现灵感作了一偈,算是本文的结束吧!
世事茫茫孰为真?
叹息光阴不等人。
神佛已然收残局,
将启循环又一轮。
世事茫茫孰为真?
今有圣者掸旧尘。
劝君分明善与恶,
莫忘前约做新人。
网友评论